之前的几位嘉宾在国际化方面都是成功者,从我这里开始讲失败。昨天和江西省委书记刘奇书记恳谈的时候,讲到了“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前主席刘明康主席,总结过一句话叫“从失败走向失败”。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很多企业都是几乎破产然后又带着团队,通过坚守,从失败到失败,从胜利走向胜利,而这个坚守的过程其实就是企业家精神。
德龙控股与本场论坛的主题“服务世界的能力——中国企业新国际化”还是有些契合的,其实服务的世界能力和国际化是对应的。比如刚才讲的几位,陈达冰兄1986年到了南非,如果他在国内是没有服务世界的能力;而傅盛兄是具备了服务世界能力以后,发现国外的市场比国内的市场潜力更大。许立庆兄所在的怡和是几百年老牌儿的国际化公司;张利平兄在国际大公司里,应该是华人中做到了最高位置的职业经理人。
德龙控股因为还在路上,一路辛酸,到今天还在坚守,所以真的不能叫成功。2005年我们到新加坡上市,本来想请张利平兄2003年或2004年帮我们做上市和发债,但2004年正好赶上国家宏观调控,于是就不能做了,但企业还是要坚持,于是就选择在新加坡上市。但十几年过去了,不得不说新加坡的融资条件非常差,对中国企业和中国市场还不如香港。我们当初上市的选择,在今天看来,其实不算成功。但那时候早,如果放到现在去境外上市是不可能批的。2008年金融危机前,我们也出现了资源紧张,于是我们在全球范围内考察矿产,也去过非洲,后来选择了澳洲兰伯特角的一个公司,后来发现猫腻太多了。从2008年金融危机到2010年中国启动了4万亿投资计划,导致很多产业产能过剩,钢铁行业也不例外,这是内忧。外困就是出口受到很多限制,比如必须要到第三方国家生产然后卖到其他国家或者是在哪个国家生产就必须在当地销售等等。
基于这样一个背景,我们在2010年成立了海外部之后就对欧洲、美洲、非洲、亚洲等都进行了考察,比如南非的肯尼亚、赞比亚,还有西亚、中亚、东亚、东南亚等包括朝鲜、文莱的10多个国家,后来还是选择了“陆军”可以到达的地方——东南亚。因为我投过柬埔寨和缅甸的光纤业务,公司最近也计划在美国上市,对东南亚国家也算比较熟悉。后来还选择了马来西亚和泰国,因为在整个东南亚的商誉评价中,马来西亚和泰国商业环境更好一点,其实新加坡也很好,但新加坡不可能办钢厂。在泰国建厂后,2016年中国针对全球开始去产能,钢铁行业是极其受影响的,因此今天看来,我们对泰国的投资其实是一个失败的案例。
关于这方面,我有很深的体会,因此我认为中国企业要想走出去,需要方方面面的呼吁,并逐渐完善海外投资保护机制。目前我们在印尼的苏拉威西建了一个500万吨的钢厂,目前进展还算比较顺利,今年年底就投产了。钢厂规模在国内不算大,但在东南亚或者是全球范围内,却是单体全流程的最大的一家钢铁企业。在选择印尼苏拉威西的时候,我是比较慎重的:一是选择了印尼的中国园区,有特殊的政策;二是这个区域是中国和印尼两国元首互访项目。德龙控股从2005年上市到今天,尤其是近七八年一直处在一个内忧外困的背景下,也只能不得已而为之。也不像傅盛兄那样可以先知先觉,我们德龙有些后知后觉,因此不敢谈成功,还在践行中。
关于国际化,我有几点建议。第一,是融资问题。一带一路中国走出去是国家大战略,不仅要资金走出去、人才走出去,还有物资也要走出去。目前国内很多金融企业对制造业的做法,是违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大战略的。第二,企业应该组团走出去。目前走出去的企业都分布在各行各业,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因此我认为企业应该组团走出去,而发改委、商务部其实都有相关建立园区的政策。如果能够将带着整条产业链的企业,一起组团走出去,大约三四家公司就可以成立境外工业园区,而成立园区后就不一样了,就变成了一个行业,这样就能将国内优势和当地优势充分整合并发挥出来。第三,现在国家也在关注,并设立了保障投资安全和员工安全的专门机构。当年我们在泰国的工厂,泰国政府就把我们的员工拘禁到酒店长达十来天之久,但是今天我还是希望把这个事情讲出来后,供大家吸取教训。我身边有很多朋友,也吃过这样的亏:比如到西亚投资黄金,结果全军覆没;投资酒店,然而当年卖酒店土地的人属于违规出卖,结果土地就被收回了。因此,我认为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还要增强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从2005年上市到2010年走出去,德龙一直在尝试、一直在摸索、也一直在坚守,这也是我们的企业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