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立庆:金融业应该走出去

2018/09/11
国内的金融业应该走出去,到国外去发展,现在国内很多投资基本还是依靠国际的资本集团。没有一流的资本市场是支持不了一流的经济发展,因为资金的成本是占投资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我认为,国内金融业要走出去,国外的也要到中国来,这是对等的。

其实所有的投资、咨询公司在中国企业国际化中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大概有二十年时间是帮企业到海外去做投资,最近这十年在怡和,变成了投资方,所以我既扮演过买方,也扮演过卖方。一开始主持人讲到,国内的金融业应该趁着这个机会到国外发展,因为现在的很多投资基本还是依靠国际的资本集团。而现在很多所谓的国际金融机构,对中国和国内情况并不是那么了解,不是会讲中文就懂中国,这其实是两码事。因此,我个人认为没有一流的资本市场是支持不了一流的经济发展的,因为资金成本是投资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一带一路”通过直接金融、间接金融,那么债务问题就不会那么严重了。因为这是直接从公开市场拿的基本上是股权,基金成本是0,就不会有债务问题。

 

首先,2016年中国对外投资虽然很多,但国内金融企业接入的其实很少,大多都是通过国际接入,而他们对国内企业也不是很了解。这就导致国内企业原本是希望他来起到一个桥梁作用,但如果没有找到像张利平总这样了解国内情况的公司或人,这个桥梁的作用和差距就会很大,失败的概率也会很大。以我过去的经验,绝对是超过一半的失败率。如果坚持做投行,顾问交给对方就好,自己只做介绍人,至于婚姻中两个人快不快乐是他们两个人的感觉。因此,投资是谁介绍的,就变得很重要,而且不是介绍完了就结束了,要更仔细地评估法律等各方面的风险。

 

第二,资本市场不存在智慧财产问题,从来没听说金融业有谁在打智慧财产官司,因为金融业不可以申请专利。自动柜员机是一个革命性的创新,也是早期金融行业有专利有财产权的,后来的金融科技都不可以申请专利。如果金融科技可以申请专利,也就不会牵扯智慧财产问题,这样我们到国外去扩充收购也不会那么敏感,让对方以为我们是想偷他们的技术。

 

第三,金融业金融业和其他行业不一样,有其独有的特点:其他行业的人工成本也就是劳动力成本是10%到20%,而金融业却高达70%甚至80%,尤其是投行这个版块。因此,如果能够好好对待人才,或者是把人才培养训练出来,那么金融风险业基本上也就没了。另外,我认为金融不仅要走出去,国外的也要到中国来,这才是对等的。金融业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并不是在任何一个大国,本地的金融机构就一定是龙头老大。我现在已经不在金融业了,所以可以很公平地讲话。

哪个行业越开放,竞争力肯定越强。国内有些较早的基金公司2003年就开放了,但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讲,金融几乎每个行业都出了问题,但基金、公募基金到现在都没有出过问题。没有一个公募基金让国家买单,但保险、证券却都是让国家买单。2003年基金开放让外资进来,但这些外资进来后都没有做大,最关键的还是老外对中国不够了解。

基金业没有成长起来,可能和大环境也有关,但基金业到现在没有出过道德风险或是让国家买单的,这是P2P(Person to Person,点对点网络借款)或者保险公司等都做不到的,我认为这一点很重要。我相信,在过去6个月基金业A股的性质已经有了很大改变。最近3个月QFI(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外资投入买A股的额度已经在增加,与此同时这次人民币贬值资本并没有外流,就是因为外资一直在买A股。由此可见,投资理念不同了,即主要是看基本价值而不是看短期的信心。

 

中国四大银行都有分行,每个银行都至少有一万家分行。我们对外开放给外资银行,只要他们一年能开五十家我们就佩服他,但是他们永远追不上中国的银行。中国的银行如果能够走出去,那么以后中国企业到了国内,就可以服务自己的企业。因为毕竟中国的银行对中国的企业更熟悉,更知道企业需要什么,究竟有没有实力。我们最近和国内一个企业在运作一个投资,两方金额其实差不多,但最后却将机会给了我们,而没有给国内企业。我想很可能就是因为,他们不认识不熟悉国内的企业,怕他们得了标以后拿不出钱来。但如果是国内的金融机构,就可以让国内企业的得标几率高一些。

 

对外投资方面,我完全认同张利平的观点,即对外战略投资一定会回暖,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这个机会,把我们的平台先建起来。而我认为现在金融机构的投资并不是在战略敏感性方面,因为并没有涉及财产权问题。

我们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刚才听众提到的国际化过程中的宗教问题,在这里我想说,欧美的做法其实是己所不欲施于人,如果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这样的问题就会少很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