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亚布力企业家论坛走过了18个年头,这也是我在这个地方的第18次闭幕致辞。在演讲开始之前,我有一个提议,请大家全体起立,用掌声向改革开放40年致敬,向中国企业家群体和中国企业家精神致敬,向这个伟大的时代致敬!
本届年会中,开幕演讲基本承载了40年中国企业家成长发展壮大这一主题。从柳传志、刘永好、王石,包括田源作为80年代改革重要的参与者的演讲,到南存辉代表浙商的演讲,还有其他演讲者的演讲,都是对过去40年的总结和致敬。闭幕演讲中,两位年轻的80后企业家以及丁健、王维嘉等对科技、AI和未来做展望,又是对未来很好的预示。
我们既总结了过去40年,也在展望未来40年。《中国商业心灵》环节,八位企业家中有文学青年、军人、国家干部、记者,他们通过二三十年的打拼,都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企业家。特别是张文中,他慢声细语地讲述,将12年的冤屈和血泪平淡地表达出来。他说,对时代无怨无悔,对整过他的人没有任何怨恨。这就是企业家精神,这就是中国企业家群体一个集中的代表。
企业家精神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10年前,我们在这个地方纪念改革开放30年,那是非常热闹的场面。时间一晃而过,这10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我们今天能够更平静、更理性、更平和地来看过去的40年。
历史是杆秤,我们的辛酸、我们的成功、我们的失败,我们所有的历练都是在积累,所有的积累都在增加它的分量。时间是把尺子,只要我们坚持,只要我们不放弃,只要我们坚守心中对专业、对市场、对国际化的敬畏与向往,只要我们坚定地用阳光、用开放去寻求我们的财富,这个尺子是无法来测量你的。这就是中国企业家精神40年的积累,走到了今天,我们会永远地走下去。
改革和开放真正改变了中国
改革开放是经过一个曲折的过程走过来的。1956年中共八大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但是后来又走向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最近有一些文章纪念改革开放和邓小平,说小平让这个社会回到了常识,回到了平常。其实我也在想,我们很多学者多少年在呼吁中国需要启蒙、需要寻找普世价值,我觉得中国的启蒙,中国的最大的普世价值就是让社会更世俗化。改革开放就是让社会归到平常,让“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回归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今天我们纪念改革开放40年,核心是我们要认识到,过去社会的一切都是从这样一个常识、一个战略发端的。
1975年,第四届人大提出分“两步走”,到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当时是一个高中生,我永远记得周总理做报告的情形。后来邓小平南巡讲话时讲到,当时周总理还在重病中,是主席让他写一个不超过5000字的报告,所以“四个现代化”的报告是邓小平组织起草,周恩来总理念的。那个夜晚就像发生在昨天,我一夜没睡着,一个小县城的一个高中生觉得国家有希望了,国家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强大起来了。
但是“四个现代化”和改革开放是有本质差异的,四个现代化还是技术层面上的一种具体的认识,改革开放是整个社会从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到社会组织,全方位、坚定地跟国际、跟现代接轨。
我很少看到文章研究改革和开放的关系,我认为开放是起因,改革是过程,没有开放就没有改革。没有开放认识到和世界距离的差距就没有改革,没有开放也就没有目标和要求,我们就不知道往哪里走。
改革最开始从农村包产到户,到城市的万元户,从价格改革再到产权和所有制改革,走到今天改革仍然在继续。开放,我们很简单地理解是技术、资本、设备上的开放,实质上从最早的“三来一补”,到沿海的发展战略,最后中国跟美国经济深度契合,融入了全球化的浪潮。所以改革和开放这40年的过程,就是这样缓慢地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这也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过程,从小岗村,从深圳撕开了这么个小小的口子,才有了今天这样一个宏大的社会变迁的洪流。
另外,开放也是人力资源的来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四个大的浪潮,第一个浪潮就是我们这批人都去高考,都有了学习的机会,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第二是出国留学;第三是下海;第四是考公务员,今天公务员又开始重新下海,这很好。当年从公派的留学生到自费的留学生,30年后成百万级的回国参加经济建设和创业,这是我们讲的“海归派”。
所以“改革”和“开放”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是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们经济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它是活生生的,它是波澜壮阔的,它是史诗般的。我们一定要认识改革和开放的关系,改革和开放真正地改变了中国。
改革开放孕育了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时候,我说我们过去30年取得的成就,是以政府主导经济,国企、外资和民营企业三股力量共同推动的,到今天依然如此。我有一个观点叫“企业家精神泛社会化”,一个城市的书记就是这个城市总规划的董事长,一个城市的市长就是这个城市具体执行的总经理。张五常也讲到,县域经济的相互竞争造就了今天中国经济的成功。
在政府主导经济的基础上,我老讲邓小平最根本的两个改革,就是宏观层面的价格改革和微观层面的所有制改革。没有价格改革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1992年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制度这样的转变。改革很艰难,当时市场是一个禁区,不能提,只能提“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不能提“市场经济”。所以我在很多场合说,一定要记住像田源等当年作为价格改革最重要的智囊,为历史所做出的贡献。
我们不要以为今天的成就是随随便便获得的,其实是反复较量、反复博弈达成的共识,最后到邓小平南巡结束所有争论。为什么我总说1992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节点?邓小平南巡推动了中国又一轮改革开放的新的浪潮,中共十四大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基本的经济制度,更重要的是有国家体改委颁布了《股份有限公司的规范意见》和《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从此一个大规模的下海浪潮就在中国出现了。
还有一点很重要,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到1992年转变了,那时社会上都认为下海是光荣的,下海是被人们伸大拇指称赞的。我也经常回顾,以1992年的时间为限,说如果提前5年前下海,人家一定说东升肯定犯错被开除了;假如我提前3年下海,一定说东升混得不好、没本事;但到1992年下海的时候就是英雄。所以没有整个社会价值观形成这个共识,也就没有今天。
记得1985年我参加广州的一个学术研讨会,参加的人主要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我们都在寻找中国为什么贫穷的答案。有的学者说是由于中国文化的劣根性,让我们不能够成为现代国家。有的学者讲“错批一个马寅初多出了3亿人”,哪想到多出的这3亿人成为了我们巨大的劳动力的红利。我当时说了一句话,我一辈子都记得,我说,“你们都没说对,哪一天10亿中国人都想发财的时候,就是中国有希望的时候。”当时我认为这个命题、这个假设是荒唐的,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中国这样不可能的事就发生了。
当全民觉得下海是一件光荣的事,当人民认为企业家是这个时代的元帅,是这个时代的将军,是这个时代的英雄的时候,这个民族、这个社会就有了希望。所以昨天八位企业家在《中国商业心灵》栏目里,他们像一个要考试的小学生,毕恭毕敬,亲自动手写、朗诵“给40年的一封信”,我觉得这就是中国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40年心路历程的一个浓缩。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邓小平1984年南巡,诞生了像柳传志、张瑞敏、王石、任正非这样一批企业家;1992年邓小平第二次南巡又诞生了像郭广昌、冯仑、田源、艾路明、武克钢、毛振华、陈琦伟等这样一批以社会精英为主体下海的企业家;到了90年代中后期,海归成为了新时尚,互联网成了新经济,又诞生了马云、马化腾、李彦宏、刘强东、雷军等企业家。
所以改革开放就是时代的巨浪,把所有的人,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少年,都裹挟进来,历史就是这样前进的。我说当年革命的潮流浩浩荡荡,有掉队的,有叛变的,有被杀的,有坐牢的,但是革命的洪流谁也不能阻挡。今天在中国发生的创业创新浪潮,跟当年的革命洪流一样,有掉队的、有坐牢的,但是创业者和企业家的主体越发壮大,创业创新的洪流越发浩浩荡荡,从来没有人能够阻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企业家,从老一代到我们这一代,再到现在80后的新生代,一代一代、一波一波,前赴后继,这就是民族的希望,就是国家经济的希望。当一个社会的企业家传承没有接上的时候,就是这个社会发展停止的时候。只有一代一代、一波一波、前赴后继的创业家和企业家出现,这个社会才会永葆活力和青春。
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国家和企业家精神走向成熟的过程
亚布力论坛十周年的时候,马云曾说,亚布力的思想就像亚布力的雪花,自由飘洒。前天亚布力论坛创始人、主席田源说,亚布力就是一部没有剧本的连续剧,我们已经上演了18部了,这个连续剧还会继续。今天回想起来,我们企业家精神真的是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从稚嫩到成熟,从躁动到平静,从赚钱到做社会公益,从模糊灰色的商业交易逐步走向新型的政商关系。中国经济也从跑马圈地资源性的驱动走向今天效率创新的驱动。一切在进步,一切也在进化。平常、平静、儒雅、包容、豁达,一个逐步被社会慢慢认识的模范群体正在东方、正在中国冉冉升起。这就是亚布力代表的中国企业家群体和中国企业家精神。
张文中先生的独白是血与泪写成的,为什么他没有怨恨?因为他心中有一盏对未来、对希望永不泯灭的明灯,这个明灯就是我们所说的亚布力的精神,就是中国的企业家精神。
当然,改革还在继续,开放也在继续,今天的国家战略仍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提出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决定力量,深化改革、依法治国,正在演绎一个更深层次、更大范围、更综合、更深刻的改革和革命。国家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的国家治理和治理结构,这表明从当年“摸着石头过河”,到今天已经走向一个成熟社会,寻求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和国家治理结构。
从80年代开启经济改革,1992年确立市场经济,本世纪初加入WTO,到现在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国家现代治理结构,特别是去年党中央和国务院还出台了保护和弘扬企业家精神的文件。有恒产者有恒心,这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地对企业家、对市场经济、对私人财产的保护。未来40年,还要靠我们在座的企业家,靠年轻的一代,把这部伟大的故事继续演绎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