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在近两年已经成为一个时髦词汇。工匠精神内涵丰富,主要指非基于利益计算的执着、笃定和韧性。敬业,对所从事职业的敬畏之心;精业,精通所从事的工艺、手艺、职业;奉献,对所从事职业的担当和牺牲精神,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高速行进的发展中社会势必浮躁,工匠精神既是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之一,也是医治浮躁的良方。
在2018亚布力论坛年会上,中国自动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宣瑞国,信中利资本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汪潮涌,阳光100置业集团董事长、总裁易小迪,汉德工业促进资本集团执行主席蔡洪平,上海兆妩品牌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孙青锋展开了讨论。新浪网副总裁邓庆旭担任本场主持人。
邓庆旭:我们今天的主题是“聚焦工匠精神”。近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热播,遭到很多网友的“吐槽”。不过,这部纪录片里有一口章丘铁锅在节目之后火了,在天猫上的销量增长了6000倍。但品牌方随后发了一个声明,因为他们不可能走量,所以为了维护品牌的纯真性,商家关闭了线上网店,这款手工商品也已经从电商平台下架。
企业需要工匠精神,企业家也需要工匠精神,在新时代下,工匠精神将从制造行业和奢侈品传统行业中跳出来,在广度上进行延伸,在座的各位嘉宾能否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一下你眼中的工匠精神?同时结合你所在的领域和企业聊一聊你身边有关工匠精神的故事。
宣瑞国:我想,所谓“工匠精神”无外乎是精益求精,第一一定是做精品;第二是持之以恒,第三是耐得住寂寞。通常,把一个产品从0%做到99%是很激动人心的,但是从99%做到100%则是非常寂寞的。可是高手就这1%中。
我是做石油化工和高铁装备的,周围有很多关于中国的高铁技术到底怎么样的传闻,其中谈论得最广泛的就是火车头,如中国和谐号、复兴号的火车头到底是不是完全掌握了风动、空气动力学,我们能不能根据它的运行速度、使用要求来随心所欲地改造。这一点我可以实实在在地告诉大家,我们已经完完全全掌握了高达500公里速度的、高铁车辆的车头设计。这其中有我们设计人员长达十年、数十年的心血,当然也借助了现代化大规模的风动实验设备。
在我自身的实践中,我们公司在2010年收购了一家国有企业,这是一家创办于1959年的国有工厂,生产工业用的流量控制系统控制阀。控制阀直径小到几十厘米,大到几米。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想做出这种精品,就一定要付出持续不断的、精益求精的努力。这是我的初步感受。
汪潮涌:我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其实就是专注、专业和坚持。其实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行业都离不开这种专注的职业精神,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大家都讲究快进快出,中国的整个产业都比较浮躁,专业精神较为欠缺,很少有人愿意沉下心来做长期的、专业的事情。我们可以从创业和投资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概念。我们现在不缺创业者,创新和创业非常热,也非常时髦,但沉下心来做职业经理人也非常重要。所以,在我们选择投资标的的时候,不仅要看一个团队领军人物的创新、闯劲,毕竟创业精神非常重要,但如果他身边没有一批甘愿为他长期打天下、拼市场、把好产品质量和服务关口的人,我们也不敢投。市场上有很多创业者会犯这种毛病,一个项目做到三个月、半年还不行,马上就放弃了。如果犯了这种毛病,那么他的创业就会像狗熊掰棒子一样,创一个丢一个。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特别希望看到具有工匠精神的创业者,以及创业者身边具有职业精神的团队。
关于这方面的故事,我最认同的一家公司是我四年前投的一个英国跑车品牌——阿斯顿·马丁。四年前投的时候,这个品牌刚刚过百岁生日,在英国及全球高端汽车座驾市场的口碑就是高端制造、手工打造。在尽职调查他们工厂时,我们发现,他们很多环节还是一丝不苟地保持着百年前的工艺:做选皮,皮具的缝制,以及为顾客把个性化的家族名字或公司徽章手工绣上去。一百年来这家公司几起几落,好几次到破产的边缘,但品牌精神、工匠精神让他们绝处逢生。这家公司已经宣布要在今年实现IPO,业绩有了巨大提升,尤其是他们的跑车,从50年前的DB5一直推到现在的DB11,供不应求,定单已经排到了两年以后。这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一家世界型的公司。
易小迪:我是做房地产的。房地产行业的“工匠精神”更难,不是简单地将工程做好就是“工匠精神”,它需要全方位地做好这件事,所以要做好房地产就要加一个词——热爱,不爱这个行业是做不好的。
我举个例子,我们在柳州建一座古镇,其实盖商业街区很容易,只要肯花钱,但是运营起来很难,因为盖完以后要招商,这就需要团队来慢慢做,做什么呢?做活动吸引人。吸引哪些人?年轻人。这就需要不断地做活动,而且要做年轻人喜欢参加的活动,只有将活动不断地做起来,把年轻人吸引过来,才能再谈招商的事。有了商家,再慢慢实现商家的升级换代,再不断吸引人,吸引新的商家。
现在我们建了一个10-20万平方米的商业区,把这个商业区中的商店全部铺满需要三年。在这个过程中人流不能断,所以要不断做活动,要跟其他团队合作。我觉得这也是“工匠精神”。如果工匠精神仅仅是把质量做好,那太简单了,其实要找到发力点会更不容易。
蔡洪平:其实我在做投行之前是搞工业的,三年前我发现工业上有很多协同效应,中国的工业需要升级,德国的工业需要“走出去”。在我看来,中国工业和德国工业一个差别很大的地方就是“工匠精神”。
第一,我认为我们的教育体制出了问题,现在德国一半的中学毕业生不上大学,他们初中毕业以后就去技工学校,勤工俭学,他们会有一份工作,每周有两天在工厂,三天在学校。他们的工作不是简单的拿锉刀来做,而是通过电脑来做,已经和电脑连在了一起。
第二,我们缺乏对工艺的虔诚心态。德国人告诉我们,商业上赚多少钱没关系,但要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像对神一样来做事情。中国人把客户当上帝,上帝很重要,但那不是商业上的虔诚心态。没有安静的心态做不了东西。西方有些人看起来傻,两代人做一件事情,其实他们没有吃亏,因为高端是离不开精度和恒心的。
现在国家提出了“工匠精神”,我认为真正的大国崛起是工匠精神,如果没有工匠精神,我们永远浮在面上,永远成为不了真正的工业大国。
孙青锋:如果用三个词形容工匠精神,第一个是专注,第二是精益求精,第三要特别强调创新。
以我自己为例,我16年来只做了一个产品、一个品牌,就是围巾。这16年来总有人说,老孙实在是太傻了,16年就只做了一个围巾,所以我被称作“围巾男”。为什么?就是专注,16年来一直这么专注,而且我不开小摊,一定要开专卖店,并且定位为奢侈品品牌。
我们精益求精,用最好的羊绒,但最重要的是工艺改革。世界上没有一个品牌敢挑战3米长的围巾,因为尾斜的问题,3米的尾斜是很难解决的。现在很多中国人出去旅游,在沙滩、草原、湖边、海边各个地方都可以用我们的围巾,可用来拍照,冷了还可以取暖,这是客户的需求。经过16年的不断打磨,我们才在客户的心中建立了地位。
最后创新,你们到我们店里一看,会发现120平方内全是围巾,260平方内也全都是围巾,从丝绸、丝绒,到手绣、串珠,凡是你能想象和不能想象的围巾形式我们都有。创新从何来?团队不断地探索。达芬奇的创新理念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马云老说生意做不好是因为缺乏想象力,其实我认为除了想象力外,后面还有五点马老师没说:联想力、思维敏捷能力、求新的能力、灵感力、批量生产的能力。你不但要有工匠精神,同时还要满足客户对产品的需求。
邓庆旭:其实中国也不是不重视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在近两年已经成为一个时髦词汇。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你们觉得在这样的呼吁下,中国这两年的“工匠精神”有没有改善?如果没有改善或者改善不大,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做?需要什么样的土壤?如何解决?
宣瑞国:变化非常明显。近年来我们在工业企业中对“工匠精神”的提倡,包括对人才的培养有了非常显著的变化。
你可能会发现,在德国,一个人可能从十几岁到退休一直在同一岗位上,因此能够对工艺时间、温度、所有的形状把握一辈子。但在中国,根据中国的管理体制,往往企业中能干的人会被提升到管理岗位,能够成为工艺大师的人都在管理岗位流失了。现在,政府提出“工匠精神”,也制定了相关措施,有专门的培养资金、空间和目标,有独立的晋升和培养体制,可以逐步改善这一问题。
我们公司有一个工人大师,是全国劳动模范,他能够把一米直径的硬密封球阀的最后一层膜用手工磨出来。这个东西在超临界的电站、核电站,包括井下1500米的地方必须用到。有了手工磨的这一道,金属球在和阀体接触时,甭管温度、压力怎么变化,它都能够很自然的回来。国内设计大师很少,也很难有原创的技术,大部分借鉴国外,这几年我们企业也在积累。
总体来讲,现在工厂里工匠、工人、技术大师的产生和培养远远跟不上企业的需求,我觉得蔡洪平总点到了问题的实质,这跟我们的教育体制有很大关系。所有年轻人都去上大学,不去专科学校、技工学校。现代企业往往在招聘专业岗位的时候也非常注重学历,从学历水平上就有划分。
所以我认为整个国家要改变人才管理和培养的方式,整个社会对工匠精神和能工巧匠社会价值的认同感要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这些高级技工、高级匠人的工资待遇就应该达到总工程师、厂长,甚至是更高的级别的水平。整个社会有了这样的氛围之后,才能产生更多的能工巧匠,更多巧夺天工的技术人员,真正的工匠精神才在能社会上涌现出来。
汪潮涌:我非常同意宣瑞国总和蔡洪平总的观点。核心骨干、技工非常有价值,升迁、激励、社会地位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匠精神的承载体。
我姨夫以前是南京机车厂的八级工,甚至在文革期间作为重要人物被保护起来。他工资非常高,比大学教授还要高。所以中国还是有一定技工基础的,改革开放40年,外资企业也为中国培养了一批非常敬业、具有高度专业精神和专业技能的工人。
另外中国还有一些专业技校,尤其在大型工程领域,中国也有一些专业的技工团队。那么多高铁、高速公路的建设,大跨度的公路桥、隧道、高层建筑都是中国自己的工人建起来的。例如,蓝翔技校就是中国培养工匠精神的一个很重要的摇篮。所以在很多领域我们还是有很多具有专业精神、敬业精神的,有工匠精神的人。
我比较担心的是现在90后、00后,他们可能没有多少人愿意去蓝翔技校,愿意带着安全帽到工地上、摩天大楼屋顶上去干这些非常艰苦,但具备专业和精细技能的工种。我希望未来我们可以靠工资、激励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否则无论未来有多少创意人才,有多少企业家,如果没有这样一批具有工匠精神和高技能的产业工人,未来的产业升级就是一句空话。我相信我们各方面都在努力。
这几年在传统手工业中开始出现一批工匠的传承,很多非遗产品是从我们老祖宗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工艺、做法中发掘出来的。我参观过东阿阿胶企业,他们的传承人告诉我,几百年前他们是在清朝政府所设衙门的监督下生产阿胶。现在我们到国外旅游时会发现那些有历史传承,有文化底蕴和工艺流程的产品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除了刚才咱们讲的产品以及工程领域外,服务业其实也非常需要工匠精神,比如我们在北方去餐厅吃饭就和我们在江浙去餐厅吃饭的体验不一样。北方的农家乐很粗犷,浙江的农家乐则精细、干净、讲究。在中国,服务业的工匠精神需要大力提倡。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干服务业,也没有受过良好的培训,这对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会有严重的影响。
另外投资行业也要强调工匠精神。像德国、瑞士乃至欧洲的一些老字号金融机构,都有几百年历史,他们的流程是一丝不苟地传承下来的,这方面值得我们学习。信中利今年发展到了第19个年头,加上在华尔街的12年时间,我干这个行业超过30年了。回想这30年,我发现其实有很多东西是需要坚持和精细打磨的,比如做投资,无论多么忙,项目再热、再抢,我们也一定要按部就班地把该有的流程走完。我们要做法律尽调、财务尽调、估值报告、财务预算模型、风险分析、法律条款……这些流程一环都不能少,这也是服务业的一种工匠精神。我认为,工匠精神现在被中国政府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非常有必要,我也非常欣喜地看到,这种提倡在各行各业都发挥了很大作用。
易小迪:我的看法稍微有些不同。现在哪个年轻人还愿意当八级工?所以我认为这还是激励机制的问题。我所处的房地产行业属于服务业,其实这一行业早期是有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的。他们本来就是设计师,也把徒弟带得很好,但他们所在的公司99%可能都倒闭了,因为他们自己爱好这一行,成本就会更高,或者说他们讲究的艺术是小众的,在面对市场的时候就不行。不过市场不断变化,质量也一定会提高,因为市场永远是有竞争的。
在这一点上,房地产行业与其他行业有所不同,因为房子是每个家庭资产最重的产品,所以性价比很重要。但完全靠自己的爱好去做一件事是有可能的,比如围巾,本来很便宜,即使加入工艺使成本提高,卖到3000至5000元,顾客仍然可以承受。
我认为,要把产品质量做好,第一步是找优秀的合作伙伴。如果我们给合作伙伴足够的费用,他就能够做好,但是我们需要自己承担后续的经营和服务,尤其是商业。我们现在逐渐做了一些住宅之外的商业,因为住宅卖的是空间,商业卖的是租金,因此对于商业而言运营就更显重要,从而吸引人流。拥有了人流就可以在服务上发力、投入。
但是要怎样培养这些运营和服务人员?现在都说在房地产公司的是二流人才,一流人才都去做开发和融资去了,但其实就是激励机制问题,我们要让团队有一个合理的激励机制。现在房地产行业已经进入了机制的竞争,根据我们的经验,第一要划小核算单位,越小越好;第二要跟团队分享利润;第三要注意方法。每家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同,只要把激励机制做好,人才就能够留下来。
但激励机制不好学习呢。对于一家企业,客户首先感受到的是产品,产品后面是战略,战略后面是激励机制,而激励机制后面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或价值观不是正面的,那么激励机制就不敢往下推行。
就像海底捞的总裁张勇说的,他们公司服务做得好,不是管出来的,而是员工发自内心的愿意去那么做,这就是激励机制的效果,包括分配、对员工的关心等。用他的话说就是,跑堂的没有不把鞋跑坏的,接客的没有不把嗓子喊哑的,所以回去之后得有人给你洗衣服、给你泡脚、给你换鞋。所以他把服务做得非常到位,其实他是先服务好员工,发自内心爱员工,这个服务就能够传递下去。
邓庆旭:我想问蔡洪平总一个问题,现在人工智能比较热,那么在人工智能面前工艺的价值是不是会弱化?
蔡洪平:越是人工智能越要强调工匠精神,这是两个极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人工智能中,以远程医疗为例,可能手术台在美国,而医生在比利时操作,由机器人完成整个操作,所有的导航都要求非常先进,这时恰恰要求手术刀要非常精细,不能出任何差错,所以人工智能的服务究根结底还是人的服务。
再比如种牙,中国大约2亿颗牙齿要种,市场非常大。在种牙的时候,需要有一个打入骨头的像一根针一样的东西,它是钛金属的,目前在国内贵一点的需要500至600美金,便宜一点的也要200多美金。中国牙齿种植协会的会长是我的好朋友,他在德国待了9年,在美国待了13年。他说,他没有别的本事,就擅长种牙,但种牙所需要的这根针我们造不出来,我们使用的或是德国产的,或是瑞士产的,或是以色列产的,几乎被这些国家垄断。其实它所使用的材料很便宜,难就难在工艺。
不过我认为,我们还是有希望的。一个民族从数量转到重量,从重量走向质量,从富走向贵,说到底要有民族自信和贵气,要有工匠和匠心。我很自信,中国历史上就有“独具匠心”的说法。中国传统中还有一句古话,“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我们从古至今就有这种传承,手工也也发达。也许今后在很多产品上不需要传承工艺,但匠心不能少,越是智能化的东西,越是要求匠心。
匠心可以用在很多方面。刚才汪潮涌总说服务需要匠心,我很同意。此外,包括对待家庭,对待妻子,也要有匠心。德国很多人一辈子都当工人,但其实他们的生活和价值观与我们不同,他虽然做这份工作,但他工作以外的生活太灿烂了,他可以去滑雪,去听交响乐。他们并不像中国人做产业的工人一样,认为自己没出息。想要真正实现“行行出状元”,转变观念,这需要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一个民族有贵气、有匠心。
孙青锋:其实讲到工匠精神,我有一个话题要讲。汪潮涌总投资了阿斯顿·马丁。阿斯顿·马丁是一家奢侈品牌,大家都爱追求奢侈品,但说实话,中国目前还没有自己的奢侈品牌,在奢侈品领域是欧洲人在一统天下,直到此刻都是这样。
今天我们所处的行业发展到了一个转折点,大家都说要实现消费升级,那么要升到哪里去?精神消费的时代已经来临,这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谈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材料、工艺、设计都做到最好,但同时需要将人文的东西渗入其中,精神文化和艺术的成分才是最重要的。一条围巾凭什么卖那么贵?但其实卖的不是围巾,是故事。因为这条围巾是专门为这个人定做的,你是某年某月某日出生的,你的能量场是什么,今天这条围巾符合你想要的,是超越了你的梦想的,所以这条围巾的能量是能旺你的,你在不同的场合戴上这条围巾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有这条围巾。到了今天的新零售时代,人们都讲究精神层面的东西。所谓新零售的“新”,其实是我们心脏的“心”、心灵的“心”,是要求我们用心去服务。
为此,我们专门建了一所大学,培养我们的队伍。我们请了一位日本人来为我们讲课。日本其实将我们唐朝时期的礼仪文化学得很好,今天我们又把日本人请回来,为我们几百号员工培训礼仪,包括什么样的距离、什么样的微笑、什么样的动作、什么样的服务能让客户有美好的体验,有美好感觉。我们想让我们的品牌与客气绑定在一起,实现长期互动,使客户拥有良好的感觉。最后,我们用当前科学的方式,对客户进行行为分析、八大心理分析,对不同客户采取个性化服务的方式,让客户真正感觉自己像上帝。客户拥有非常美好的体验,才会不断地再来。
汪潮涌:孙青峰总的公司我们关注了很久,我们把中国有匠心、有工匠精神的制造品牌都看了一遍,非常认同孙总的理念——要打造中国的奢侈品,可惜在最后投资的时候慢了一步,被红杉资本抢先投资了。但是我非常高兴看到孙总坚持下来,从当时的小规模做到现在的30多家店,这是非常难得的坚守。我们也看到这家公司的价值在成长,这个品牌的价值在成长。
邓庆旭:孙总的围巾是有故事的围巾,有故事的围巾最贵。中国企业家要有扩张力、组合力、整合力,但是规模和质量之间会有一个矛盾——要质量就会没有规模。请各位用一二分钟来说明一下。
宣瑞国:我想我们这样的工业企业,实际是企业的战略、扩张和匠心、精益求精之间的完美结合。一个企业在社会上的根本价值,就在于你给社会生产极有价值的产品和商品,这一点就聚焦在我们自己的工匠精神上,再强大的战略归根到底都落实在我们自己给社会贡献的价值上。
汪潮涌:在奢侈品行业,大家经常会碰到一种矛盾,就是量和价格之间的矛盾。最后,全球的奢侈品牌都采取了一种分众品牌、不同品牌的形式来形成一个控股公司,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品牌都在细分领域里做得最好,但是量不能大,这就是工匠精神和价值之间的关系,要保证小众,价值和价格就要提升。
易小迪:其实我们还做了一个产品叫喜马拉雅公园。这个产品在重庆是卖得最贵,也是高档产品里卖得最好的。其实如果把质量服务做好,消费升级的空间还是很大的,还是有市场的,这个并不矛盾。但难的是找到可以投入的房地产行业价值提升的点,而不是简单地在工艺上的提升,因为往往提升服务会更难,服务投入到人身上,就牵扯到企业的文化和激励机制。这是我对这个行业的感受。
蔡洪平:质量和数量之间的确有一个矛盾,但不完全是这样。工匠精神首先是对质量的把控。比如现在的半导体芯片不可能用手工去做,因为目前无论光刻机和封装机都很智能化,但要做一定标准的半导体芯片,仍要花很多心思,这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手工艺品,其中消耗的也不是时间。花费大量心血和成本,有时甚至需要做一些看似很傻的事,就为了达到一定的标准和水平,这是一种精神。工匠首先是一种精神的标准而非时间的标准。
孙青锋:用工匠精神做出极致的产品,同时企业还要用高效的精神把量做到一定的级别,所以企业的根本还是高效。
邓庆旭:听了五位的讨论,我认为这个社会上就应该让有匠心精神的人赢,让追求匠心精神的企业成为商业社会的主角,每个家庭和每个人都会因为匠心精神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