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源在演讲中提到了改革开放的两个伟人:邓小平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邓小平的功绩自不必说,在谈到谷牧时,他比喻称,“中国对外开放的总指挥”。
“70年代末,中国政府第一次派经济代表团去资本主义国家考察,带队的就是谷牧副总理,当时有20多位领导参加了考察”,田源称,“这个考察石破惊天,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1978年,全国外汇储备只有15亿,据说代表团为了准备出国经费,找好几家银行凑了钱才成行。“代表团出国之前,我们对国外的认识是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在受苦,而我们非常好。他们出去以后发现情况不是这样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经济很发达,并且很多人都非常热切盼望和中国做生意”。
田源说,代表团回国后曾向中央政治局做了7个小时的汇报,详细地讲了考察西欧五国的情况。“小平同志亲自听了汇报,后来中央、国务院专门开了两个月的现代化务虚会,这在现在是不可想象的”,“当时指导我们的思想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过去的迷信”。
在田源看来,80年代是激情澎湃的年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成为全党的重要思想,改革开放过程中各种分歧最后达成共识的思想基础。
田源回忆道:“其实我们亲历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当时的分歧是很严重的,当时认为就搞资本主义,这个搞社会主义,一路就吵过来。”但是一路吵过来,在这样一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共识下,当时改革开放不断往前推进,不断往前走,打破旧体制,思想就逐步统一,最后92年全党达成共识,中国的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共识就使我们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国大批产生企业家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92派的企业家是在中国决定了往前走的方向明确了以后,有一批企业家下海了,陈东升下海创办了中国嘉德、泰康人寿,田源创办了中国国际期货,毛振华创办了中诚信,冯仑创办了万通,一大批92派企业家诞生了。
“对未来我们充满信心,中国已成功崛起,我们应该记住那些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们把这个时代的大门打开了。在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一起奋斗,中国一定有美好的未来,中国所有的企业家一定有美好的未来。”
以下是演讲全文:
我是1992年办企业的,但是今天想讲一讲1992年以前的事情。因为改革开放初期,我有一段特殊经历,就是在国务院决策研究部门工作过将近十年。今年是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我觉得回顾一下这段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80年代之前
有两位非常伟大的人物,一位大家都知道是邓小平同志,另外一位是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同志。谷牧副总理在中国改革开放中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他被称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总指挥。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政府第一次派了二十多人的经济代表团“下西洋”,考察欧洲五国,带队的就是谷牧副总理。这个考察石破惊天,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据说这个代表团当时出国的经费还是从好几家银行凑出来的。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我查了一下,1978年中国全国外汇储备只有15.75亿美元,今年中国外汇储备是3万多亿美元,曾经到过4万亿美元。他们出国以后,看到了很多过去从来没有看到的东西。因为在这之前我们对国外的认识都是: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在受苦,而我们非常好。结果他们出去以后发现情况不是这样的,西方资本主义有很发达的现代经济,并且有很多人热切盼望和中国人做生意。所以他们回来以后向中央政治局作了7个小时的汇报,详细地讲了他们考察欧洲五国的情况,小平同志亲自听了汇报。
后来,国务院专门为此开了两个月的现代化建设务虚会。现在,国务院的一个会议开两个月是不可设想的。但是当时为了统一思想,就是开了两个月的务虚会。会上,李先念副总理的一个重要的报告,后来作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参考材料印发全会,对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计划与市场
当时,中国经济改革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怎么摆布?1979年,中央财经小组有一个文件叫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设想的初步意见》,其中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设想是“把企业从行政附属物改为有相对独立性的商品生产者,把单一计划调节改为以计划经济为主,注意发挥市场的作用。”但在改革实践过程中,冲破旧体制的起点,是习仲勋同志在广东做书记的时候,提出要办经济特区。小平同志当时就给予肯定,鼓励通过办特区,在改革方面杀出一条血路。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文件明确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条件为辅。虽然中央文件有这种结论,但是,经济改革到底是往计划经济方面靠,还是往市场经济方面靠?却有各种意见。整个80年代的改革实践与理论探讨都是围绕否定还是肯定这个判断进行的。
80年代改革思想库
八十年代的四大改革
八十年代是中国经济改革的突破阶段,有四大改革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个是农村改革。农村改革取消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体制,实行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效率的提高,解决了全国人民吃饭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创举。
第二个是企业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在企业改革过程中这四位是当时的风云人物,最左边这位是当时首钢的周冠五总经理,他主要是搞承包制非常出名。中间第二位是马胜利,石家庄造纸厂厂长,他叫做“马承包”,承包了全国100多家造纸厂。第三位是非常有名的步鑫生,浙江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是当时新华社报道打破大锅饭的典型人物。最后一位是当时的企业改革理论集大成者蒋一苇先生,他有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叫《企业本位论》,认为企业是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不是一个政府的附属物。当时还没有股份制理论,推动实践中改革企业管理体制的,就是承包制,企业本位论是承包制的理论基础。整个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从1978年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的,这三家公司各自的实践经验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对推动改革发挥了很大作用。承包制改革推动了整个市场的活跃,也给人们开阔了眼界,培养和孕育了市场的力量。
第三个方面的改革就是价格改革,莫干山会议会议当时起到最重要的作用是在中国的价格改革过程中提出了双轨制价格改革道路,一大批青年经济学家通宵达旦地争论,对价格改革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最后提出了一整套以价格双轨制来改革中国经济体制的道路,后来这个会议报告被中央领导认可。整个中国经济改革从双轨制撕开一条路,逐步取消票证经济,逐步取消物资分配的垄断,价格改革把计划经济摧毁了,把市场放了出来,使市场开始配置资源。价格改革是经济改革的关键环节,没有这个改革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企业家。
上面三个方面改革都很重要,但是,对于整个经济模式的转轨来说,最重要的是第四个方面的改革:宏观体制改革。当时,人们最纠结的是中国应该选择一个什么样的经济体制?经过理论界的深入探讨和及时总结最新的改革实践,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提出中国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观点突破了原来的“计划经济为主”的理论框架,把人们对未来经济体制的理解提高了一步。
1985年9月份有一艘豪华游轮叫“巴山轮”,从重庆出发到宜昌,连续3天,由国家体改委和国务院发展中心联合主持召开了“宏观体制改革国际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很多国外知名的经济学家和中国的经济学家及中青年代表,一起进行头脑风暴,讨论中国未来的宏观经济体制模式。会议最有价值的贡献是分析了四种可能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其中第四种被称为“2B”模式收到与会者普遍的认可,即“实行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体制”应该是中国改革体制未来的主要取向,这是“巴山轮”会议上达成的最重要的成果。
“巴山轮会议”的成果迅速地影响了国家领导人对于未来经济体制的认识。在当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党代表会议上,通过了关于“七五计划报告的建议”,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今后的经济体制是“宏观间接调控,发挥市场作用,企业自负盈亏”。这个表述第一次把计划、市场、企业的关系初步理清了。
1987年,在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把经济体制运行归纳为两句话,“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个新的表述更加清晰,把企业赖以成长的整个经济体制运行机制讲的更加清楚,使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达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
沿海发展战略
八十年代不仅进行了四大体制改革,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贡献是制定并且实施中国的“沿海发展战略”。1987年,中央作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策,就是在开放广东、福建的基础上,继续推动更大范围和力度的沿海地区开放,大进大出、两头在外。当时有一个叫王健的来自国家计委的青年经济学家写了一篇文章“走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可行性及要求”,这篇文章发表在高层领导必读的《国内动态清样》上,产生了一定影响。当时中央领导批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为了抓住当时世界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国务院领导在东部沿海地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最后形成了一个关于沿海发展战略的报告。小平同志在报告上批示:“完全赞成,特别是放胆地干,加快步伐,不要贻误时机”。这个沿海发展战略的重大历史贡献,是中国政府有意识的、主动的把沿海2亿人口推进国际市场。从广东一直到大连营口这些沿海地区城市全部对外开放,大力引进外资。抓住国际市场全球产业转移千载难逢的机会,大批引进外资,大力促进出口,实现了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大发展,为中国后来加入WTO之后的全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沿海发展战略的历史作用是打造了中国三个发动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环渤海地区。这不仅在中国崛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也是“一带一路战略”非常重要的出发基地。
达成共识
1992年小平南巡,这一年有两件非常重要的大事发生,第一件事是两代核心就中国未来经济改革目标模式达成了共识。小平同志在南巡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有市场。
随后,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党校讲话时第一次提出:我个人看法,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在党的十四大政治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一锤定音的结论,是在十四年中国改革实践推动与理论进步的基础上,全党达成的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共识,这对于中国未来三十年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当年发生的另外一件大事,就是当时国家体改委公布了关于股份制的两个文件,一个叫《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一个叫《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发布关于股份制的规范化文件。我们这些人都是看了这个文件以后决定下海经商,走上创办企业之路。据说这一年全国下海的干部有100万人。这两个《意见》对于中国未来现代企业制度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一代又一代企业和企业家的成长,推动了中国经济健康发展。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激情澎湃的年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各种认识分歧最后达成共识的思想基础。亲历这个年代的人都知道当时的分歧是很严重的。但是一路吵过来,基于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思想路线,随着实践不断地往前推进,不断地打破旧体制,创造新经验,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逐步统一,最后,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全党达成共识“中国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共识确立了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体制基础,也推动了中国大批企业家的产生。92年很多机关干部决定下海创办企业。陈东升理事长创办了中国嘉德、泰康人寿,我创办了中国国际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毛振华创办了中诚信评估公司,王梓木创办了华泰保险,冯仑创办万通集团,等等,一大批企业和企业家在92年诞生,推动了很多新兴行业的发展。
回顾过去,我对未来充满信心,中国已经崛起。我前面提到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我们应该记得他们,是他们把这个时代大门打开,开辟了前进的道路。现在,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未来一定会成为世界强国,让我们一起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继续努力奋斗!中国有美好未来,中国企业家就一定有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