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目前每个国家、每个政府、每个企业都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最终决定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和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我在斯坦福读博期间发现,中国未来能否成为一个富裕国家,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人才,就像每个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于它的人才一样。人才问题必然牵涉到数量和质量问题,更深层来讲即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的关系。我从三个方面来讲:一是人口规模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二是人口结构与创新的关系,三是人才的流动、分布与创新的关系。
人口规模与创新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经济能够飞速发展,得益于人才规模。
经济上的规模效应是到处可见的,比如,造第一百万辆汽车的成本肯定低于第一辆,不仅制造业和服务业,互联网行业更是如此。其实,制造业的规模效应并不如服务行业、高科技行业大,比如像生产诺基亚的芬兰这种小国,也能够创造出全球畅销的手机,并出口到世界各地。
对于服务行业、互联网行业,我们需要先夯实本土市场,大国在本土市场的规模优势在创新领域是巨大的。在制造业方面,欧洲和日本都拥有实力强大的企业,但在服务业方面,美国企业强于欧洲各国,因为美国企业往往能够在稳固、强大本土市场之后,把企业推向全世界。例如快餐领域的星巴克。再如高科技行业、互联网行业和IT企业,基本上全球最好的企业都来自美国,因为美国拥有发达国家最大的市场。
目前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拥有最大的市场规模,未来中国更富裕之后,会成为不单是发展中国家,也是发达国家中市场规模最大的市场,这也将有利于中国在未来创新发展,这就是人口规模的巨大优势。
人口结构和创新
人才的年龄结构越年轻,创新力就越旺盛。我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研究日本的人才年龄结构和创新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创新力严重下降,这和其人才结构老化有直接关系。90年代到现在,日本的大公司内高层到中层的年龄基本上都已经超过50岁,原因在于日本婴儿出生率过低,老化严重,30多岁的年轻人基本处于社会底层,由于资历不够、历练不够、话语权不够、财务资源也不够,所以很难有机会创业,从而导致日本年轻人创业数量骤减,一些大企业因年龄结构老化,创新力下降。
中国目前人才年龄结构良好,80后作为中国年龄结构里数量最多的人群,精力、创造力都很旺盛,所以现在很多企业的创新力旺盛。但是计划生育严格执行的20世纪90年代,人口出生数量骤降,90后的人口大约只有80后的2/3,且中国大城市现在高房价、入学难等问题,导致年轻人都不倾向于生小孩。总的来说,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是非常不乐观的。未来应尽快出台放开和鼓励生育的政策,来减缓老龄化,使得人口结构保持年轻活力。
除此之外,在教育方面由于社会各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大,年轻人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硕士毕业二十出头,博士毕业二十五六岁,当积累经验进行创业的时候已经三十多岁,创业的时间就只有30-40岁,40岁之后的个人精力、冒险精神和流动性都会下降,所以创新或者创业的窗口期越来越短。
如何提高我们的教育效率?我提了一些建议,比如,缩短高中教育时间。中国初中生是全世界最优秀的,但是到了高中进了大学之后,竞争力明显下降。缩短高中时间,减少为高考补习的时间,使得中国中学生能够更快的进入大学学习,更早的进入社会,这些方面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人才分布和创新
创新产业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尤其是一、二线城市。比较美国,其高科技企业集中在硅谷。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创新速度越来越快,跨行业程度越来越高。比如携程做互联网旅游业,既是互联网IT业,又和传统旅游业密切相关,所以需要两方面的人才。再如智能汽车,既需要传统制造业人才,又需要IT人才,甚至法规等各方面的人才。而大城市正是多样化人才的聚集地,有更多的年轻人,更多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
目前中国大城市到底规模太大还是太小?对此大家有不同意见。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的大城市显然是太小了,例如韩国人口5000万,其大城市人口汉城有2000多万人口,日本作为1亿多人口的国家,其最大城市人口3700多万,中国是拥有10倍于韩国的人口大国,最大城市人口只有2000多万,相比显然过小。
从历史角度来看,西安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在唐朝时期拥有100-200万的人口,不仅包括全国各地的人,还包括全世界的人,而唐朝时期人口共计3000-4000万。如果按同样比例放大,北京目前人口约3000-4000万,且唐朝作为农业国家,农业占了其中的大部分,而中国现在是工业、服务业占主导的经济体系。北京、上海人口2000多万,二线城市几百万,统计中国排名前30的城市人口总和,仅占了中国总人口的20%。
大学生毕业后更倾向于到一二线城市发展,因为同比其他城市大城市拥有创新的热土,可以获得创新潜力的最大发挥。现在的问题在于,这些大城市的房价目前高得离谱,且上海、北京都将限制人口,将人口限制到2500万左右。我不知道这样的政策会怎样,对于本土的居民可能还好,但是不让年轻人去大城市的话,对于全国创新力的推动极为不利。
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目前北京、上海交通拥堵,房价高涨,更多的人进去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如果我们仍旧按照2000多万的人口来规划大城市,必定造成学校不够、医院不够、房价更贵、交通更堵的后果。所以,大城市规划一定要尊重经济规律,深刻理解大城市对创新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中国的大城市,一二线城市能够重新焕发出创新、创业的活力,我相信中国的未来也将非常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