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迎:教育领域不应迷信任何权威

2017/12/29
非常高兴能重回母校和大家交流。这次来了几位非校友企业家,比如王维嘉,大家从他的主持中就可以看出他不是纯商人,他对学术有浓厚的兴趣,他领导的企业研究所已经生产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维嘉首先让我讲,我就抛砖引玉吧。

第一,破除“人才工具论”

我现在一看到“人才”两个字就不太舒服,因为我们经常说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利用人才、使用人才,但我认为不能把人才当成工具,最典型的是寓言《伯乐相马》,人如同马一样,要找一匹跑得快、吃得少的马,当然很好,但如果我们抱着同样的理念去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话,估计很困难。人并非工具,人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理念、有价值观的生命体,是一个自由之驱。

把人当成工具,其实在我们国家有长期的传统,秦孝公为什么把商鞅吸引来?因为商鞅对秦国富国强兵有用,当然这也意味着某一天如果他没用了也可以把他杀掉。这个传统可以说延续了好几千年,一直到现在还是这种观念。

我们经常看到美国吸引人,但是美国并不是为了富国强兵才去吸引这些人的。美国是一个相对自由之地,到那儿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抱负,当然有些人是为了发大财,这跟美国的体制有关。对比来说,我们国家如果真正想让每个人具有创新性、创造力,“人才工具论”这个观念本身就得破除。我们要尊重每个人,把人作为一个有自主性的主体去尊重,而不是因为他是人才所以才尊重他。

第二,保护每个人的自由

要给每个人充分的自由,包括我们的企业家。我们不能只保护企业家的权利,我们要保护每个人的权利。为什么是企业家就需要保护,不是企业家就不需要保护了?如果我们只是保护企业家的权利的话,本来可以成为企业家的人就没法成为企业家了,因为在他没有成为企业家之前没人保护他,那哪儿来的企业家?同样对创新也是这样,我们根本不知道谁具有创造力、谁不具有创造力;谁创造的东西有价值,谁创造的东西没有价值,所以我们应该保护每个人的自由。如果从国家政策的角度考虑,就是要平等的对待每个人。

第三,保持自由之心

当然在任何社会我们都会受到一些约束,有好多禁忌,好多习惯束缚。如果一个人在某一个地方待时间长了,他也不太自由,尽管他没意识到,但实际上就是不自由,是制度化的一种不自由。美国有一部电影,专门讲堡垒里的犯人,有些人坐牢时间长了以后并不觉得是在坐牢,有些人释放出来后,还想再进去。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由之心,自由之心对一个人的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受任何权威的束缚,也不受其他态度的干扰。比如,我们可以大胆质疑老师教给我们的东西,人之所以能有创造力就是敢怀疑别人告诉他的东西,否则不可能有创新。每个人在教育当中都应该秉持这样的理念,保持一颗自由之心。

有人问我“你的信仰是什么?”我不是基督徒,也不是其他宗教信徒,但我仍然有信仰,我信仰的就是自由。以我自己为例,1983年我受到批判,我们西北大学从校长到学员都非常保护我。当然我知道在自由的环境中,没有谁是需要保护的。但在当时的情况下,面对各种压力,我就是一个坏的典型。后来学校总结经验,其中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对研究生的管理不能太放松,太疏于管理才出现这样的问题。过了几个月事情有所变化,我又成为了好的典型。我后来也写过一个报告,也是好的经验,就是关于如何用民主的方式培养研究生。通过我自己的故事,我希望向大家说明的就是,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自由之心。

关于中国的教育改革,我也折腾了一段时间,我一直说中国教育体制非常落后,这么多年我们的教育体制仍然是计划性的体制,而且并没有进一步改革的动向,在好多方面可能还走了回头路,这是我比较担心的。所以,我希望西北大学能尽最大的可能性维持学术尊严,学术自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