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嘉唯:人工智能是赋能予人而不是威胁于人

2017/12/15
   

科幻成为现实,万物皆有灵性

    科幻影视作品中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描述是随着时代更替而在演进的,从工具效率为主转向拥有鲜明个性角色,业界对现实中的人工智能是否又会产生情感,拥有个性也是充满猜想。顾嘉唯表示,人工智能并非万能,更不只是充当单纯的工具。


   “在60-70年代的科幻电影所呈现的高科技,例如在《2001太空漫游》里的触摸屏、视频通话、指纹锁和人脸识别,在今天的现实应用中已经习以为常,但人们都把这些高科技当做单纯的工具来使用”,顾嘉唯谈到,“近十年的科幻电影在描述未来场景时,更多的出现了人工智能性格角色,比如《机器人总动员》里的Wall-E、《HER》里的Samantha,它们呈现出更多的人格属性,可以跟人类有更多的情感互动。那在未来的现实生活中,能服务于人类的机器人新物种,具有人格属性和情感互动的可能性,现在机器智能和数据驱动条件下,产品体验会随着你越多用越久用而越来越懂你,越来越熟悉你,长此以往,机器人会开始根据使用者的生活习惯来主动提出建议,察言观色主动提供服务”。 


      顾嘉唯认为,人工智能从万物互联走向万物智能过程中,将会有一种产品是拥有灵性的。物灵,源自“万物有灵”。“灵”是现在与未来的触达,是人与机器的沟通,是原子与比特世界的连接,是东方文化与先进科技的融合,是万事万物间的直觉感知。Ling是物灵的英文名,更是直接用中文字“灵”的发音,寄予对未来机器人有灵性有生命感的一种诠释,就像Zen代表的是亚洲文化“禅”一样。物灵寻求一种最本真最直觉的交互方式,用共通的灵性本源搭建一座融汇和谐之桥,志在赋予人工智能科技新的内涵和价值。


人工智能是赋能予人而不是威胁于人

    业界有一种担忧,当人工智能发展至更广泛的与人类类似的行为,也就是实现‘迁移学习’之后,可能对人类产生威胁。如何让人工智能保持不断自我更新升级,但是依然保持人类可控范围内?


    在顾嘉唯看来,首先在媒体大众的认知和行业科学发展的认知上,需要进一步分清不同的概念。我们今天在做的都是基于场景的人工智能应用,几乎所有都是在限定边界领域垂直智能,或者叫弱人工智能,是需要相当数量的人工标注的数据为前提的,而非万能的,也不是像人类有常识性的通用智能。


    另一方面,人类的进化是靠科技发展和人文道德不断的修整,双螺旋上升的过程,最终发展并利用人工智能的目的是要做到赋能予人,物灵在利用多模态人工智能的技术来升级我们与AI消费机器人的关系式人机交互。就如今天对克隆人有严格的法律限制一样,未来也会有法律和道德来对人工智能做限制。


    在计算机发明之前,Computer是指的“计数员”这种职业,随着20世纪计算技术的发展,计数员这个职业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我们今天这群特别会用电脑的码农们,同样,人工智能带来越来越多传统职业的技术性失业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原本面临被淘汰的一些职业人员,这时候不应该畏惧被淘汰的命运,反该想想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予己,升级自己的职业,人脑+人工智能外脑的组合会是接下去的主旋律。好比当年从Computer计数员升级成为Engineer码农一样。


    但物灵科技追求的“点物赋灵”,是想升级家里各种电子设备,打造AI消费品让万物有灵,形成人机共生的和谐共处环境。例如物灵科技的Luka绘本机器人,可以通过绘本阅读将孩子从屏幕拉回到阅读书本,将标准纯正的英语口语、知识认知、习惯养成和讲故事等学龄前最重要的能力带给2-8岁的幼儿,同时Luka因为角色感极强、性格特点分明,配合物灵打造的独特的“关系式交互”与幼儿进行情感互动,进而产生了孩子同Luka之间很强的情感关系,我们发现很多在用Luka的家庭里,这个来自物灵星系的宇宙故事收集员,已经成为了孩子最亲密的小伙伴,类似“蜜语”等一系列有意思的小功能更是推进家长与幼儿的亲子关系,而不是用来取代家长的工具。 


创业企业需有创造长期用户价值

    企业融资发展和包括在估值、利润之间的关系如何调配,都是众多企业在初创时探索的。

谈及当前,顾嘉唯表示,初创企业当下的估值高低并不重要,资本给予的高溢价尤其是AI行业的资本泡沫,迟早是要还的。创业企业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创造什么样的价值。企业需要有长线价值的创造能力。


     接受采访时,顾嘉唯表示,今天AI创业公司还是AI TO B为主,毕竟这个技术发展阶段,TO C的不确定性难度远高于TO B,想清楚且有能力挑战TO C的公司少之甚少。不过接下来,无论TO B还是TO C都会受到来自大企业的挑战,因为AI First已经是大公司的兵争重地,做TO B为行业提供技术输出型的创业公司,需要面对的是BAT等AI云服务平台的挑战。也许没过多久,你再拿来卖钱的技术服务就被BAT搞成免费的了。而AI TO C的公司,面对的是Amazon Echo、BAT和小米的低价智能音箱抢占入口策略的挑战。我们已经看到双十一大跌眼镜的天猫精灵促销99元一台的价格,但是TO C企业的命脉还是定义产品和打磨用户体验进而塑造品牌的能力。在顾嘉唯看来,哪怕是BAT也都是在照抄Amazon Echo的产品逻辑改一改工业设计就开卖了,结果放到消费者家里,用户根本想不起去用,这其实是文化属性对功能使用频次和习惯的差异导致的,显然照搬是行不通的。况且随着中国用户消费理念的不断升级,坚持原创在产品定义层面想清楚基本面,并通过持续打磨AI技术和灵性设计,输出给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和更多的情感惊喜,这也是物灵科技的竞争力所在。


    正如顾嘉唯在这次论坛的发言,人工智能的发展,从单纯的工具化,走向工具化和带有情感化的人格化的发展趋势愈加明显。物灵科技提出的“关系式交互”LingUI,推动人机交互的进化正是致力于此,赋予人工智能产品更多的人格属性和情感互动,同时结合更好的产品定义,对新应用场景的挖掘,我们将看到AI消费产品与人的交互更自然更具灵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