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环境状况与主要问题
编者按: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构建国家新战略格局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行国际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开始,中国就非常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2015年3月28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就明确提出要“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情况看,近年来,在“一带一路”沿线,已有不少国家意识到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与枯竭资源为代价。部分国家已开始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相关环保法律,加大环境资源保护力度,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
在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的实践中,部分企业由于环保意识不强、对各国环保现状、环保立法缺乏了解,在项目投资前期对环境风险评估不足,导致项目遭遇当地民众反对或国际环保组织的阻挠甚至起诉,给项目造成停工甚至取消的风险。
为全面充分地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环境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环境保护立法的进展,2020年,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在万科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开展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环保立法、政策与中资企业环境风险防范”专题研究,并发布了相关报告。从本期的《亚布力观点》开始,我们将从该报告里摘取相关章节内容,在杂志研究专栏刊载,以飨读者。
一、“一带一路”覆盖的主要国家
根据中国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历年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纳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统计的国家共有63个,在和中国有投资贸易合作的全部国家与地区中,“一带一路”国家占比32.6%。根据相关资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区域分布看,覆盖了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中东欧及北非等地区;从土地面积看,占全球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从人口规模看,占全球人口总额的60%;从国民生产总值(GDP)看,占全球GDP的32%。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概况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域广阔,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中东欧及北非等地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经济发展基础薄弱,整体水平偏低。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统计,2019年,沿线58个国家(叙利亚、伊朗、土库曼斯坦、也门和巴勒斯坦数据缺失)按现价美元计,GDP总量为142405.31亿美元,人均GDP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但是,从变化趋势看,2000年以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总体呈现稳步增长态势,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与2000年相比,2019年沿线国家的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提升了13个百分点,从17%增长到30%。其中,2012年—2017年期间增长了3个百分点;同期,沿线国家人均GDP增长了2961美元,增幅达到132%,远远高于世界人均GDP同期增长30%的增幅。不过,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情况看,这种增长态势主要是由印度等国家的经济高速增长带动的。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内部,由于历史基础、资源禀赋、制度环境和发展阶段的差异,各国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和发展效率也呈现不同的特征。
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总体发展水平偏低。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除了以色列、新加坡等国家之外,大多数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按照世界银行最新收入划分标准进行分类,沿线63个国家中有22个国家属于中高收入国家,18个属于中低收入国家,5个国家属于低收入国家,其中也有18个国家属于高收入国家。高收入、中高收入国家多集中于西亚、中东欧地区,这些国家资源富集,油气资源丰富。而低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多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
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来看,中东欧、西亚地区的国家发展水平较高,南亚、中亚南部以及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按现价美元计算,中东欧、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2019年的人均GDP约为12514.8美元,比全球人均GDP(11435.6美元)高了1079.2美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2019年人均GDP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有新加坡、卡塔尔、以色列、阿联酋、科威特、文莱、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巴林、沙特阿拉伯、捷克、立陶宛、斯洛伐克、拉脱维亚、匈牙利、波兰、阿曼、克罗地亚、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等20个。其中,以色列、新加坡属于发达国家,其经济发展在全球具有影响力;中东欧国家具备良好的工业发展基础与条件,经济发展长期保持较好水平;拥有丰富油气资源的西亚部分国家以及俄罗斯、文莱、哈萨克斯坦等国家,依靠油气出口支撑经济较快发展。
2.伴随着全球产业转移,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沿线部分国家逐渐展现出强劲的经济发展活力。
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20世纪七八十年代,通过承接发达国家的轻工业、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亚洲四小龙实现了经济腾飞。20世纪90年代以来,借助承接欧美及日韩等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分重化工产业以及电子组装和低端零部件生产,中国和一些东南亚国家实现了经济崛起,特别是造就了中国奇迹,尤其是在加入WTO之后,中国一举成为世界工厂。目前全球产业转移仍在继续,东亚、东南亚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不断巩固,而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向东南亚、南亚等地转移,这使得东亚、东南亚地区内部正在发生着二次、三次产业转移。
受益于全球产业转移以及区域产业转移,一批国家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成为新兴的活跃经济体。以东南亚国家为例,东南亚国家依托良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通过深度参与全球生产分工,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的聚集地和世界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
对于西亚部分国家,随着世界能源价格回升,资源出口型国家的经济发展得到巩固。相比之下,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较低。中东欧国家的外贸依赖度较高,都超过100%,其中斯洛伐克、匈牙利、立陶宛、斯洛文尼亚、捷克和爱沙尼亚甚至超过150%。受历史因素影响,这些中东欧国家产业结构单一、工业份额偏重,经济对外依赖程度高。
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效率有待提高。
创新水平是体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实力与活力的重要指标。总体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创新水平不高。作为全球产业转移的受益者,东南亚国家承接的产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而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偏少,且其自身也尚未形成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创新水平最高的国家是以色列、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其次是以印度、越南等为代表的新兴国家。
根据统计,除了新加坡和以色列之外,研发投入占GDP比较高的国家还有斯洛文尼亚等国家,研发投入占比超过GDP的2%。研发投入比重大于1%的国家还包括俄罗斯、捷克、受沙尼亚、匈牙利、斯洛伐克、立陶宛、波兰、马来西亚和土耳其,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发投入比重均不足1%。其中,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西亚的巴林和伊拉克,东南亚的越南、菲律宾和柬埔寨,以及蒙古国、斯里兰卡等国家,研发投入比重不足0.2%。这些国家经济发展主要依赖资源出口或者初级产品出口,技术投入或需求严重不足。
4.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形势。
从劳动生产率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呈现南亚、东南亚及东亚地区低,西亚、中东欧地区生产率较高的空间格局。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环保合作和国家生态环境状况报告》的统计,以2017年为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仅有33个国家全员劳动生产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中东欧地区有15个,西亚地区有13个,中亚地区有2个,东南亚有3个。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劳动生产率普遍不高,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能源、资源消耗比重大,单位能效低,沿线国家总体上还处于通过大规模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来推动经济增长的阶段,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依旧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资源环境压力仍在不断加大。总体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单位GDP能耗、原木消耗、水泥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等都高出世界平均水平50%以上,单位GDP钢材消耗、有色金属消耗、水资源消耗等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或两倍以上。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既是世界矿产资源的集中生产地区,也是世界矿产资源的集中消费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供应了世界57.9%的石油、54.2%的天然气、70.5%的煤炭以及47.9%的发电量;但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消费了世界50.8%的一次性能源,包括41.1%的原油,47.1%的天然气,72.2%的煤炭和40.1%的水电。以钢铁而言,“一带一路”国家生产了世界71.1%的粗钢,但消费了世界70.7%的粗钢和70.3%的成品钢材,而水泥生产量占世界的81.8%,消费量却占世界的83.2%,还依赖进口。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环境状况与主要问题
1.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环境脆弱,人类活动频繁强烈。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虽然面积十分广阔,土地面积接近世界的三分之一,但人口也非常众多,总人口占世界人口总量的70%以上,人口密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一半以上。这也决定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口与资源注定存在不匹配的矛盾。
从区域看,沿线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处于气候及地质变化的敏感地带,自然环境十分复杂,生态环境多样而脆弱。从气候条件看,东南亚及南亚等地区受每年的台风影响,洪水高发;而中西亚区域处于欧亚板块交汇处,地震频繁。从地形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既有高原山地,又包括平原海洋;既有森林草原,又覆盖了荒漠沙漠等复杂地形,不少沿线国家土壤贫瘠,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化和荒漠化问题严重,森林覆盖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根据中国科技部和国家遥感中心在2015年发布的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显示,“一带一路”区域裸地及人工活动强度较大的面积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而森林、草地和灌木丛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区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
2.较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依赖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污染加剧。
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地区是经济水平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目前城市化进程总体呈加快趋势。从发展方式看,许多国家经济发展较为依赖水、油气、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而在开采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不足。这进一步导致生态环境脆弱性加大,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沙化、部分生物濒危等各类生态环境问題不断显现,严重影响地区可持续发展。
3.从具体区域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环境问题复杂而多样,各国生态环境特征差异明显。
东南亚尤其是东盟地区受热带季风影响,降水较多,洪水高发,也是世界生物最为多样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这一区域面临森林锐减、水和大气污染、工业污染排放、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
中亚地区远离海洋,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是全球生态问题极为突出的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有沙漠化和荒漠化严重、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同时,中亚地区还面临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污染以及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
南亚地区水污染严重,印度遭受生活污水、工业排放废水、化学药品和固体废弃物的严重污染。中东地区不但水资源短缺还遭受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带来的“环境后遗症”,同时由于汽车和重工业发展,空气污染严重。西亚面临土地荒漠化和森林进一步锐减问题,而蒙古和俄罗斯等国家由于人为过度放牧、无节制使用草地和矿产资源开发导致严重的草地荒漠化、沙尘暴和空气污染严重。
4.“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碳排放量增长速度高于全球平均增长速度。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决定了大部分国家以能源、原材料供应为主,产业结构偏重高碳排放型。虽然目前人均碳排放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年均增速较高,从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和参与自由减排程度综合评判的绿色低碳发展状态结果显示,各地区的低碳发展水平指数近年来均有上升趋势,其中中东欧地区上升最为显著。1992年至2014年,沿线国家的人均碳排放量从2.69吨增长至4.43吨,总体呈现先波动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年均增长率为2.3%。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沿线国家历年人均碳排放量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年增长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0.92%。从国家减排看,1992—2014年,沿线国家的碳排放总量从93.71亿吨增长至201.16亿吨,年均增长率约为3.53%,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从1992年的42.24%增长到2014年的55.66%。从总体变化趋势看,碳排放总量相对较高的国家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南亚国家,而碳排放总量相对较低的国家主要集中在中亚和中东欧。从碳排放增长速度看,蒙古、俄罗斯、中东欧等区域的碳排放总量呈下降趋势,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中亚的碳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
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环境管理
如上所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大多是新兴经济体,这些国家普遍面临以上诸多环境问题。各国要求实现绿色发展、保护坏境的意愿在不断提高,绿色转型步伐在不断地加快,各国政府也在不断地采取措施加强环境保护相关的工作。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临的环境问题各不相同,各国采取的环境管理措施也各不相同。从区域看,中亚国家比较重视绿色经济及生态安全,推动能源与环境相协调。哈萨克斯坦在2012年提出“绿色桥梁”倡议及全球能源环境战略,2013年颁布实施了向绿色经济过渡的行动纲要。2014年,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绿色经济是哈萨克斯坦通往未来发展必经之路”,强调哈萨克斯坦要大力发展新型投资,向绿色经济过渡,加强绿色技术研发,开展绿色能源合作,促进绿色交通网络建设。
乌兹别克斯坦则希望改变落后的制造业和加工业这种单一经济结构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经济发展局面,以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态势,2013年通过了“2013—2017年保护环境行动计划”,将环境可持续发展作为支柱行业,制定了“绿色经济原则的经济行业发展机制”。
吉尔吉斯斯坦目前比较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注重推护生态安全,用生态安全统筹国家环保领域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政策。塔吉克斯坦经济发展面临能源瓶颈,在国家全面转型期,坚持环境保护的大方向,强调可持续健康的环境对于其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2008年,塔吉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答署了《建立绿色走廊协议》。东南亚各国忽视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其发展受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明显,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矛盾日益突出,要求各国必须加快推动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明确绿色发展目标,推进绿色产业发展。
从具体的国家看,柬埔寨制定了“绿色增长路线图”,将绿色发展的理念和项目整合到国家发展战略中,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绿色经济建没。通过建立部长级国家绿色增长委员会,将能源利用效率和循环经济写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发展产业绿色化国家战略等。
印度尼西亚在2005—2025年国家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绿色印尼,永续印尼”的目标,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企业低碳化生产,进一步完善节能政策。新加坡在2009年发布了可持续发展蓝图,2012年出台了《2012绿色计划》和《国家再循环计划》等,通过完善绿色经济的法制体系,将经济、社会全面“绿化”。越南则制定政策,推进各个领域的可持续消费和生产,发展生态产品市场、绿色产品、绿色采购等,有效推进整体经济模式的绿色转型。马来西亚、缅甸、老挝、菲律宾和泰国等也将绿色发展纳入国家战略规划之中,并推进产业及相关政策变革。南亚国家印度则提出要创建“绿色经济”大国,发展低碳经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印度经济发展出现回落,国际能源价格动荡,不仅加重了印度能源负担,也严重影响了印度经济的长期发展。印度国内能源短缺特别是油气缺口巨大,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瓶项,为降低能源短缺给本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印度极力发展低碳经济。2006年,印度计划委员会起草了《能源综合政策报告》,明确新能源技术路线,提高能源生产和利用效率;2007年印度成立总理担任主席的“总理气候变化委员会”,协调气候变化评估的相关工作;2008年推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计划》,强调提高资源能源效率计划、绿色印度计划,应对气候变化问題,同年推出新的国家能源安全政策,倡导使用清洁、可再生资源。从2008年开始,印度开始从政府措施和市场机制着手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未来“绿色经济大国”。俄罗斯则倡导发展清洁能源,有效转变消费结构。长期以来,俄罗斯经济严重依赖石油、天然气出口,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且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给俄罗斯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世界能源环境的变化,俄罗斯经济出现低速增长甚至一度停滞,为减少传统能源型经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增长,俄罗斯开始注重向绿色经济转型,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技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俄罗斯在其《2008—2020年国家社会生态发展长期规划》中将提高能源效率作为本国发展绿色经济的首要目标。2008年,俄罗斯颁布“关于提高能源及生态效率”联邦总统令,以法律的形式提出绿色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是能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2009年,俄罗斯通过了《俄罗斯联邦2030年前能源战略》,明确新能源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扶持政策。
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环保立法与政策
21世纪以来,国际环境保护法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各国环境立法的发展。一般而言,新的国际环境标准出台,推动了一些国家更新国内环境立法。主权国家加入某项新的国际环境公约之后,大多需要进行国内转化才能使其具有可执行性,这就对国内环境立法提出了新要求。
而“一带一路”沿线的大多数国家根据本国的绿色发展规划,也相应出台了环境保护政策,这推动有关政策条文升级为法律规制。根据我们的梳理判断,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环境立法加快了步伐。以俄罗斯为例,早在2002年,俄罗斯就制定了《环境保护法》,这成为其制定环境政策,保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资源多样性以及确保国家生态安全的基本法。
2005年12月,俄罗斯通过修订《行政法典》,加重了对环境违法的行政处罚力度和罚款金额。2008年6月4日,俄罗斯发布了第889号总统令,明确规定采取提高俄罗斯经济、能源和生态效率的重大措施,并要求采取更加严格的空气质量标准。伊朗近年来也加快了环境立法速度,制定了比较完备的涉及环境管理和保护的法律法规20余部,涵盖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土地综合治理、垃圾处理、空气污染治理、生物资源保护等诸多环境领域,并不断强化环境监管措施,强化环境监控和信息收集,推动公众参与。
近年来土耳其也加快了环境保护立法,目前已经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空气质量控制条例》《水体污染控制条例》《环境影响评估条例》等。其中,土耳其的《森林法》规定,严禁侵害森林,严禁以各种名义缩小林地面积,除非公共利益需要,不得在林地安装各种设施和从事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估条例》要求对各类工程项目实施所导致的水、土壤、大气等方面环境问题进行评估,所有重大工程、工业区以及独立项目在正式施工建设之前,必须通过环保部门审核。依法采取的环保措施贯穿于工程开发建设的始终,而不仅仅是环境破坏之后的补救。
(文 | 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