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ESG建设的必要性
风险管理:环境、社会与治理问题可能会严重损害公司价值、声誉或运营能力,利益相关方和公众的讨论也会放大企业声誉风险。
树立形象:越来越多消费者倾向于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品牌;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将ESG因素纳入考量。无论是消费者还是投资者,他们更愿意支持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价值的企业。
发现机遇:ESG通过提高供应链的可见性和可追溯性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决策提供重要的实时信息,既能降低成本和风险,也有助于稳定绩效。
增加透明:从被动的信息披露转变为主动且透明的发布,可以显著提升企业信任度。好的透明度能够让投资者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的风险和机会,增强他们对企业治理结构和决策过程的信任。
满足合规:当前,全球对企业防范“洗绿”行为以及反恐、反洗钱等的合规要求越来越严。一旦企业卷入违规违法,需要付出的代价往往不仅一纸罚单,更会引发各种风险和危机,包括评级下调和股价下挫带来的损失。
ESG建设的紧迫性
第一,应对内外挑战,加强供应链韧性的紧迫性。
(1)企业声誉会严重影响供应链合作:良好的ESG表现有利于赢得客户、提高企业声誉、缓解各种约束,从而快速提升企业在全球建设供应链中的话语权。
(2)ESG巳经成为供应链融资的考量因素:现在比较普遍的做法是,ESG评估体系对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进行ESG评级,并将结果反馈给核心企业和金融机构,以评定整个供应链的ESG绩效,决定对其授信。
(3)ESG合规的三大维度出现了日益明显的要求:供应链端的人(反对用工歧视、安全的工作环境等),物(原材料、半成品等),行为(反洗钱、反恐和拒绝商业贿赂、是否存在不正当竞争等)。
第二,满足融资所需的相关需求。
(1)中国内地:从2026年起,大型上市公司和双重上市公司将强制披露ESG信息。
(2)中国香港:上市公司已强制披露ESG信息。
(3)欧盟:欧盟本土的大型公司以及在欧盟上市的非欧盟公司,不仅要报告其可持续发展信息,还需进行第三方鉴证;对非上市公司(包括微型企业)也制定了ESG披露要求。
(4)美国:上市公司必须在年度报告和注册声明中披露气候环境信息,在财报附注中说明由于严重天气事件对财务估计和假设的重大影响。
(5)新加坡:所有上市公司必须披露气候相关信息;从2027年开始,大型非上市公司也需要披露。
第三,应对监管要求。
(1)我国顶层制度建设体现了逐渐加强对ESG理念的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探索开展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评价;《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提出,引导上市公司提高ESG方面的表现,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依法披露环境信息。
(2)从地方角度:上海、北京、苏州等地都将ESG嵌入“双碳”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框架中,将ESG信息披露及评级情况纳入国有企业对外采购、招标等考量因素。此外,建立民营企业ESG激励机制,鼓励民营企业构建更加科学的ESG管理体系。
把握好重点和关键
重点:建设ESG的评价体系与信息披露体系。
2024年4月12日,沪、深、北证券交易所正式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规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规则体系。然而在实践中,尽管企业满足了ESG强制披露的要求,但报告质量却参差不齐:
(1)内容繁杂且格式不一:企业的ESG报告内容繁杂且格式不统一,这给投资者和分析师带来了巨大的阅读和整合评价的挑战。
(2)文字多空话和套话:许多报告中充斥着大量空话和套话,报告部分内容仅为描述性表述,缺乏具体的数据和实例。
(3)内容上报喜不报忧:许多企业在报告中倾向于只披露正面的信息,而忽略或淡化自己所面临的具体挑战与困难。
关键点:企业在应变管理中,最关键的是全面认真地做好落实工作。比如:
(1)数据收集:制定统一的数据收集和报告标准,确保一致性和可比性。
(2)数据验证:定期进行内部数据审核和验证,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引入第三方审核机构进行独立验证,提高数据公信力。
(3)迅速改进并定期报告:定期发布ESG报告,向利益相关方透明展示企业的ESG表现和数据质量管理措施,并积极回应利益相关方的反馈。
GF60可以为大家做的事情
一是夯实企业ESG数据基础(建立在与PCAF、GRI等国际标准组织合作基础上的手段与方法论)。
(1)分析核算应用场景和核算情况:深入探讨碳核算方法在融资和投资决策中的具体案例。
(2)探索碳核算对机构的影响:研究碳核算在风险管理、绿色投资、可持续产品开发及与碳市场互动等方面的影响。
(3)提供碳核算优化建议:提出如何改进和优化机构投融资碳核算的建议,更好地履行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
二是评估企业ESG战略及绩效。
(1)构建气候变化风险评价指标:清晰梳理气候变化风险评价指标的构建方法,并基于历史气象数据构建一套成熟的气候物理风险评估指标。
(2)建立风险因果联系和定量评估:确定气候变化物理风险与企业经营之间的因果联系,定量评估环境与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影响。
三是改进企业ESG信息披露质量。
(1)评估企业ESG报告质量,对上市公司的高质量信息披露进行精确界定,识别企业报告中空洞冗余的表述。
(2)构建行业特定的ESG评价体系:为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化学工业、建筑材料、造纸以及航运等碳市场关键排放行业,设计并实施针对性强、高度定制的行业评价体系。
(3)开发和校准风险管理模型:基于模型估计结果,开发并校准模型,使用气象预测数据进行气候风险压力测试。
四是制定供应链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
(1)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对供应链的影响:研究气候变化相关的转型及物理风险如何影响公司供应链的运作和稳定性。
(2)检验气候风险对采购决策的影响:通过数据分析,检验不同情景的气候变化风险对公司采购策略和决策的具体影响。
(3)构建气候压力与能力指标:构建上市公司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压力与能力指标,以评估其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刘明康 亚布力论坛原名誉主席(2013年3月—2018年3月),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