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价格底部,价格企稳是经济企稳的重要标志
2023年中国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但经济反弹力度低于预期,在经济持续“弱复苏”的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4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政策稳增长的信号进一步明确。从经济周期视角来看,当前中国经济仍处于周期性下行调整阶段,这是经济复苏不及预期的主要原因,“进”和“立”的经济政策也有必要加码提速。
那么,如何判断经济是否走出谷底、实现筑底回升?经济筑底企稳的重要标志是价格水平的筑底企稳,因此需要对价格信号做重点关注。价格是市场供需和市场预期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反映宏观经济形势的重要参考指标,在经济上行期间,物价与资产价格也一般呈现走高态势。
在当前的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物价与资产价格同时走低的压力,这说明经济相较周期复苏阶段仍有距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此前出台的政策并未能根本性地扭转微观主体对于经济走弱的预期。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我认为2024年需要更加关注价格信号的走势,并且需要着重出台能够稳定与提振价格的针对性政策和措施,尽快筑牢价格底部。
一、当前价格水平持续低迷,通缩风险值得高度警惕
物价水平低位运行的同时,资产价格也有所承压,经济筑底过程中仍存在通缩压力。2023年货币政策持续发力稳增长,流动性合理充裕,M2始终维持两位数的较高增长水平;但宽货币之下,以CPI衡量的物价水平并未随之上行,反而持续低位波动,10月、11月已经连续两个月为负,特别是商品价格表现不佳,11月CPI中的消费品价格同比下滑至-1.4%,PPI同比降幅也有所扩大。与价格表现相对应,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商品零售额两年复合同比仅增长3.2%,较8%左右的常态化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说明终端消费需求显著不足。同期,消费者信心指数持续低于90%,距离120%的常态水平差距也较大。除物价水平持续低位波动之外,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也承受走低压力,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二手住宅价格指数同比持续负增长,股票市场价格也有所回落,截至2023年11月,上证综指相较年初回调了约5%。可见虽然经济出现一定恢复性增长,但价格水平并未同步改善,价格持续低迷表明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寻底阶段,经济周期中的复苏阶段尚未到来。当前来看,物价与资产价格双双走低的状况或将延续至2024年,通缩的压力依然存在,特别是需要警惕资产价格持续走低带来的资产负债表衰退风险。
二、价格信号指向经济筑底企稳过程中面临两个关键问题
一是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是总需求不足的重要表现,而收入是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决定其消费支出能力的关键。因此,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也可以理解为收入的问题。在疫情扰动下,近年来居民收入增速显著放缓,居民的收入缺口仍未完全弥补。特别是疫情期间倒闭的部分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并没有重新营业,这些经营性收入方面的损失可能是不可逆的。同时,部分“手停口停”的底层劳动者如滴滴司机、外卖人员的收入状况也未现明显好转,底层就业的压力、青年就业的压力均仍较大。此外,随着近两年行业监管政策调整,教育培训、互联网、房地产等行业的从业人员收入,以及教师、医生等群体的工资外收入均受到一定影响。若居民收入水平得不到改善,消费需求不足的格局就难以改变。
二是预期偏弱。除物价水平外,资产价格的下行或更加值得关注。资产价格与财富效应关系密切,资产价格的下行会导致居民财富缩水、预期走弱,进而影响到消费需求。2023年7月份以来政府出台了稳地产政策“组合拳”,但房地产行业仍处于深度调整阶段,房价低迷态势并未根本扭转,11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和二手住宅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为-0.7%和-3.7%,较10月份分别回落0.1个百分点和0.3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房屋新开工数据仍欠佳,房地产市场调整尚未触及底部,2024年房地产投资仍将持续拖累经济。房地产作为居民财富的重要载体,其价格持续下行使得居民部门因资产受损而趋于谨慎,不愿也不敢消费,对于未来收入以及资产价格的预期也趋于悲观。
总之,价格信号反映出我国仍处于经济周期中的筑底阶段,筑牢底部的核心是要筑牢价格底部。我们既要关注物价的走势,也要关注资产价格的走势,要防止二者出现持续同步走低的局面,夯实经济周期底部修复的基础。
三、双管齐下应对价格下行压力、助力资产负债表修复
从国际上来看,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在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后步入长期衰退,期间通胀水平持续位于低位。当前我国也面临类似的价格下行压力,需要双管齐下稳妥应对这一问题,一方面着力于化解通缩风险,另一方面要阻止资产价格持续下行,避免引发资产负债表衰退。
建议将基建领域的投资支出部分转移为消费领域的补贴支出,可分批次发放10万亿左右规模的现金或数字货币。如前所述,宽货币之下价格低迷的问题并未扭转,需求不足、预期偏弱下货币政策有可能陷入“流动性陷阱”,因此需要加大在财政领域的政策力度。但是应当注意,凯恩斯主义式的公共投资扩张刺激或并非总是有效的。为应对资产泡沫破裂以及经济增速下行,日本曾采取极为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推出零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政府加大支出扩大基建规模。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投资效率的下降,日本公共投资增速上行的同时,挤占了其他部门的资源,居民部门的消费支出增速也显著下行,日本经济增速并未摆脱低迷,并且陷入“失去的二十年”。在我国基建投资效率较低、消费乘数显著高于投资乘数的当下,财政支出的发力点应在于扩大居民消费。建议分批发放10万亿规模左右的现金消费补贴,从而提升居民部门的消费能力、提振消费信心,少10万亿基建投资、多10万亿的消费补贴对于当前经济修复或更为有效。
缓建保障房减缓房地产供给,尽快遏制房地产下行趋势。长期以来我国的政策思路都是从稳定供给端入手,在当前的房地产市场调整领域亦是如此,比如面对房地产投资的下滑,政策试图通过大量建设保障房来推动增量投资,但是这种投资在短期是需求,中长期内却形成供给,并且将因供给增加而形成房价进一步下行的压力。因此,应加快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来支撑与提振资产价格,而不是致力于增加供给,否则政策的实际效果和政策预期可能将南辕北辙。建议政府暂缓建设保障房,可通过收购现有的存量商品房转化为保障性租赁住房。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包括旧改都是在供给端发力,房地产供给端过剩的问题已经较为严重,在需求端发力提振价格或更为有效。
持续深化市场体制改革,优化价格发现机制。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供需决定价格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坚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就离不开正确的价格发现机制,只有正确的价格发现机制才能正确的引导资源配置。从我国当前的现实来看,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通过公平竞争完成市场交换,是正确实现价格发现机制的基础,因此需持续消除所有制歧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商品和要素在各领域、各区域自由流动、公平交易,坚持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和良性竞争。其中,尤其需要高度关注当前民营经济投资萎缩、经营困难的情况,如果民营经济持续收缩、民营企业退出市场,那么市场上的价格信号将无法清楚地反映供需状况,甚至有可能错误指导资源配置,进一步加大当前的供需失衡矛盾。
综上,展望2024年,经济实现“进”与“立”的关键是筑牢价格底部,宏观经济政策也应当着眼于稳定与提振价格,一方面缓解终端消费的需求不足问题,另一方面尽快遏制资产价格的持续下行趋势。可以说,只有实现价格水平的筑底企稳,各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不断修复,中国经济才能真正筑底企稳。
(毛振华 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香港大学教授,中诚信集团创始人,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