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复苏中探索绿色繁荣之路

2024/01/26

2015年,我参与了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巴黎协定》的谈判工作,时隔多年,我又来到COP28会议,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危机,我认为,还应结合经济发展来考虑这个问题。


过去几年,能源基金会观察到一个趋势,即在新时代的经济发展中,绿色低碳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是新的增长引擎。2023年,中国经济形势的发展走向也印证了这个趋势,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已经成为出口和投资的重要领域。


根据能源基金会的分析,推动绿色城镇化主要包括四点:建筑、交通体系、数字化融合,以及先进制造技术——比如通过氢冶金、钢焦融合、钢化联产等技术对高碳领域进行减排降碳。在低碳领域,除了“新三样”,还有热泵、电解槽、关键矿物质加工也正在成为新经济崛起的重要支柱。一个新的产业群和经济图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


但现在我们也遇到一些挑战。以光伏为例,虽然目前形势大好,但是总体产能过剩。光伏行业技术更迭快,从硅片到电池片再到太阳能组件,国内每年产能可以突破5—6亿千瓦。但据统计,国内装机量和海外市场出口加起来约3亿千瓦,也就是说,光伏约有近一半的产能是过剩的。


从物理形态讲,我们可以将多出的部分先放着,能用多少就用多少。但从价值形态讲,这是一个大问题。因为这些产能的前期投入是靠贷款支持的,有时间限制,所以企业要时刻保证现金流稳定。


需求端出现了堵点,大家看到的是电厂发不了电、现金流断裂,但实际上背后是市场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政策等方面隐含的一系列问题。


问题要怎么解决?我们已经知道,中国NDC目标(国家自主贡献)中包含了可再生能源,宣布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但是我认为,现在这个目标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它已经不是中国对国际的承诺了,而是我们自己的事,通过树立一个新目标来建立一个新的市场预期,用这个预期打通我们的堵点。


怎么打通堵点?在技术层面上没有问题,但难在扩大需求上。在安装屋顶光伏或工商业光伏的同时,一定要注重需求末端的用电。通过推进建筑业、工农业、畜牧业领域电气化,推广热泵的应用,配上储能,尽量把光伏在就地消纳,减少对传统电网的压力。2023年风光发电在占全社会发电量15%以上,一方面电网要继续提升风光消纳比例;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企业要多在配网和微网的领域下功夫。


2024年能源基金会准备与几家单位在发达地区开展试点,让千家万户的微网和配网结合,连接起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当然“沙戈荒”大型光伏基地还得继续做,但它也是有限度的,最近两年分布式光伏装机的增量已经超过了集中式光伏装机增量,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趋势。


总之,在短期内,一方面我们要以国内市场为主,把重点放在打通需求侧,让上游企业有足够订单,转换成现金流还贷款,回报投资者,这样产业就发展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继续开发海外市场,需要企业更进一步地在国外投资建厂,推动国内可再生能源企业发展的同时,也能解决当地就业,提高当地的财政收入。



(邹骥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