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雄心科技与中国经济新增长故事
新冠疫情后,全球经济温和衰退,有通胀的问题,同时地缘政治关系复杂,能源供应紧张,气候变化也面临严峻挑战。推动“气候安全、能源安全、经济复苏”是全球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这三者之间可以协同,但不会自动得到协同,需要找到正确的切入点和路径。
中国经济稳增长的关键是高质量增长,什么是高质量增长?我们姑且从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能源基金会做过估算:以2021年作为基准年,2021年中国全社会的投资额大约是55万亿元,其中能源转型、数字经济、绿色城镇化、数字化改造、低碳转型等相关的投资,每年大约有9万亿元,相当于2021年全社会投资总额的1/6。 从消费端看,消费者对于电动汽车和高能效的家电等产品的购买,在“十四五”期间也能达到1.1万亿元。从贸易端看,光伏电池和电动汽车也都有巨大潜力。
看当前的最新数据就会发现,绿色低碳产业在推动“三驾马车”前进的过程中,发挥了预料之外的巨大作用。
从投资端来看,据不完全统计,“十四五”开年以来,2021年、2022年,中国能源转型和数字经济的投资已经实现了至少2.9万亿元,占了投资总额不到3%的比例。从2023年一季度的数字来看,高技术产业的投资增长非常快,同比增长16%,明显快于全部投资的增速。高技术制造业的投资同比增长15.2%,增速比制造业投资要高8.2%。
此外,据中金公司的估算,2022年我国绿色投资规模已经达到了2.6万亿元,占2022年GDP总额的2.16%。据绿基委测算,未来30年,中国在绿色产业目录确定的221个领域内,将产生487万亿元的绿色投资需求。
从消费端来看,2023年一季度汽车类消费品的零售总额是1.08万亿元人民币,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占到汽车总销量的26.1%, 2023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达到2800亿元,根据这样的发展态势推算,新能源汽车全年的消费额有望超过1.1万亿元。而且近年来新能源车的渗透率还在逐年上升,有预测认为,2025年它的渗透率可以超过56%。
在出口方面,这两年特别是今年一季度以来,形势变化也比较大。中国3月的出口数据出现较快的意外增长,累计增速由今年前两个月降低0.8%,转为同比增长4.8%。4月出口2.02亿元,同比增长16.8%。特别是外媒纷纷用“超出预期”来评价这样的增长速度。尽管受到需求紧缩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中国5月出口增速由正转负,但在包括电池、光伏和电动汽车等领域,“新三样”持续成为贡献出口增长的主力军。
以上是不完全统计的数据,但它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中国在以绿色低碳促经济增长的实践上是往前走的,而且进展不小;特别是当前中国在人均GDP 1200美元的节点上,面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这些投资潜力能否真正实现,取决于能否给投资者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让他们在绿色低碳的投资领域里有回报。
像动力电池、电动汽车、光伏组件等领域,投资者已经获得了回报,但在其他领域,还有政策的堵点和痛点需要解决,如何利用政策机制使投资潜力真正变成增长的现实,使中国经济走上高质量发展的轨道,这一点很重要。
根据现实情况,我们初步识别了在当前大的政策背景下比较容易推行的政策措施:
一是碳市场的政策。比如,要扩大碳市场的范围,明确总量的控制目标,要有足够的流动性注入到碳市场。要发展碳金融,最根本的是让碳价成为调整经济结构的一个手段。
二是加快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绿电价格管控、绿电交易等机制设置。鉴于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建设规模,我们预计2023年风光的装机量有非常大的增长潜力,需要进一步加快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包括加快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的机制,放松对绿电价格的管控,建立跨省跨区绿电交易的机制,等等。
碳市场和碳价的政策,可能目前在现实发展中比较缓慢,但气候变化领域的工作不能等,我们需要把土地利用、特许经营等政策手段结合起来,使企业可以通过这样的政策机制获得收益。这些政策组合也是我们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和地方政府、企业交流后得到的初步感受。
积极地面对气候变化,就是在解决能源安全的问题,就是帮助经济实现增长和恢复、创造新的需求和新的增长动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把短期的逆周期调节和长期的跨周期战略目标有机结合,落脚点就是进行绿色低碳的投资。
我们要以更长的时间尺度和更宽广的视野来思考投资的流向,找到消费着力点和新的贸易比较优势。通过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增长、能源安全、产业链安全、气候减缓等目标的高度协同。
(辛嘉楠 能源基金会总裁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