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需要一场绿色工业与绿色消费的革命
2022年来自气候变化的压力比较大,无论是长江流域,还是北京、深圳,夏季都有一段非常炎热的时间,某些地区在午夜后气温还超过40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体验到消耗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对气候带来了明显影响和改变。
1900年,全球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为20亿吨,这一数值到2019年达到了370亿吨。也就是说,在过去120年里,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涨了近20倍。
我举生活中的两个例子:一是PC,我上大学时用的电脑是486,CPU是80兆赫、单核,而现在最快的英特尔桌面CPU是24核,每核算力为5个G,相比之下提升了1500倍;二是全球人口在近20年里从60亿增长到80亿,看似涨得不算多,但无绳电话装机量从20年前的10%渗透率,涨到现在的70%渗透率。这意味着,全球每10个人中就有7个人使用电话。这些变化都增加用电量和化石能源的消耗。
虽然碳中和概念提出的时间不长,但关于新能源的讨论至少有30年了。相比30年前,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电力平价时代(power purchase parity)。电力平价是指,风电、光伏上网电价,与火电等传统能源上网电价一样。比如鄂尔多斯,是中国坑口电站(编者注:指在煤的产地建设大型电站)最发达的地方,而当地风力发电的度电成本,比煤电度电成本要低20%—30%。
有数据显示,2000年至今,中国风力发电的成本下降了80%,太阳能成本下降更厉害——接近90%,下游使用这些新能源变得非常经济、可行。
一方面,由于新能源生产成本下降、技术发展,使得碳中和在供给端成为可能。否则,只靠政府补贴将难以持续,尤其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
另一方面,衣食住行等消费领域的碳中和还不够。虽然一些与能源紧密结合的消费已经开始,比如电动车,但别忘了,电是二次能源,所以还要取决于它是不是绿电。
“双碳”目标将进一步促使电动车使用绿电,减少来自化石燃料所产生的火电,但汽车只是消费的一部分。当然,近些年极端天气气候频发,使得消费者对碳中和产品的需求愈加迫切。
如此看来,从供给端到消费端的碳中和逻辑似乎说“圆”了,实际上并不是,因为从供给到消费,还有一个生产过程。中国是工业大国,素有“全世界制造业之都”的称号,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大,比如制造玻璃、水泥、钢铁等,都需要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因此,中国的工业生产也需要一场绿色革命。
最近几年,有些绿色工业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比如用风能、太阳能产生的绿电来电解水,进而制取绿氢,其成本比使用传统能源更低。在新能源驱动下,由电解水产出的氢可用于工业生产燃料。这种方式有机会实现绿色工业革命。
大气是全球连通的,最终解决二氧化碳排放问题,自然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有动力和义务改变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改变能源获取和使用方式,并以此换得未来的气候安全和生活舒适性。这是一个巨大的话题,可以理解为什么我国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是以年为单位,而是以十年为单位,因为需要长期积累。
我认为,随着电力平价时代的到来,绿色能源已经进入成熟期,到了摘果子的阶段。绿色工业在未来10—20年会有长足发展,但绿色消费还未开始,尽管2021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的增量主要来自中国市场,且占增量的一半。不过这也证明,中国对绿色低碳的努力和认可,各级政府对推动绿色低碳也很有办法,例如在北京,新能源车上牌肯定比燃油车更容易。
此外,衣食住行中的“食”也是产生大量碳排放的领域。当前,有一些企业研发、生产植物肉,所用的植物蛋白是一次能源,而猪肉、牛肉都是二次能源。
在能源利用上,植物蛋白的优势非常大,在未来很长周期内,植物肉市场会越来越大,首先它确实比较健康,其次它能大大降低人类在食用蛋白质过程中的碳消耗。
春华资本还投资了一家创新技术企业,可以在工业生产环境下,用干细胞“打印”出与鸡肉细胞含量完全一样的“肉团”,再经过工业加工做出鸡肉的纤维感。
设想一下,如果将50万人送到外太空生活,显然那里无法养鸡、养牛、种玉米,届时人类可以用工业的办法生产动物蛋白。关于“衣”和“住”也有很多相关的颠覆性技术。
社会发展主要依托于两头:一是颠覆性技术、创新技术研发,二是大规模的技术普及和产业结构调整。长江经济带人才济济,生产和生活环境非常好,一定要确保两头都要硬,一边培养产业机会,培养更多人才去研发、创造颠覆性科技,起到降碳作用;一边带动一次能源发展,建立大规模低碳产业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既有尖端技术,又有大规模成熟企业的效果,这些企业能带动经济发展和就业,帮助本地区、全国甚至全球降低碳排放。实际上,有些互联网服务也是低碳的,例如通过网络直播看节目所排放的碳,肯定比去现场观看要低得多。
以目前的技术能力,人类有机会从根本上降低碳排放。我认为未来10—20年非常关键,春华资本作为投资机构,一直在顺应时代要求,也在按照“两头都硬”的方式,在长江经济带、在中国以及全球布局产业投资,希望能在相关产品和服务产出后,为全球降碳作出贡献。
(汪洋|春华资本创始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