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长江经济带的影响与适应对策

2023/01/16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进入新阶段


气候变化已经存在相当长时间,上个世纪全球气候是渐变的,大气环流基本格局没有明显改变,但近几十年变化很大,2022年夏季尤其不寻常,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几乎连成一片,高温干旱覆盖了欧洲、亚洲和北美洲,未来再次发生这类极端天气气候的概率,恐怕也会增加。


根据联合国防灾减灾署2020年报告,与20世纪前20年相比,21世纪前20年全球灾害事件大增。2019年,1.1万名专家联署声明“必须宣布地球面临气候紧急状态”,或者称之为“气候危机”。


气候变化新趋势:极端事件常态化


近几年,气候变化新趋势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极端事件常态化。


一、气候带尤其是副热带向更高纬度扩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高温热浪频发。


二、北极地区变暖速度为全球平均速度的4倍,导致极涡偏离北极,主要转到西伯利亚中东部。北极变暖的同时,部分地区尤其是东亚地区的冬季极寒事件频发。


三、高低纬度之间温差缩小,使得全球平均风速减弱(但超强台风等极端事件里风速反而增强),进而导致地转偏向力减弱。目前,天气系统移动速度总体上减慢,旱涝冷热等灾害性天气系统移动速度自然减慢,意味着灾害持续时间会延长。


四、温度升高以后,空气饱和差加大,水汽容量也在加大,气温每升高1℃,水汽容量约增加7%。一方面,空气中的水汽更加不容易凝结,而且一旦凝结,降水量会明显增多,导致全球小雨持续减少,大雨、暴雨持续增加,全球旱涝灾害加重。


五、登陆中国的台风频次虽然没有增加,但强度加大,而且路径在变化。尤其是2022年,台风或从华南往越南移动,或者往东北移动,在东南登陆的次数明显减少,这也是2022年高温干旱持续那么长时间的原因之一,因为台风带来的雨水会减轻伏旱。过去,台风影响东北是小概率事件,现在几乎年年出现,2020年东北还在短期内遭遇“台风三连击”。


六、西部降水增加,冰雪消融加快,近期有利,远期有忧。


现在人们很关心气候变化,经常强调“减缓”“双碳”,其实国际公认的观念是“减缓”和“适应”两者并重,不可相互替代。习总书记也多次表示,要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


气候变化经济影响概述


要从根本上解决气候危机,必须通过减缓,但当前气候变化的威胁已经越来越大,光靠减缓来不及,必须加强气候适应工作。同时,经济领域采取趋利避害的适应措施,存在巨大商业机遇,这一点现在很少有人意识到。


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有几个方面:


一、消费需求改变。虽然近年来不断出现极寒事件,冬令商品短期内需求激增,但从气候变暖大趋势来看,冬令商品需求总体是减弱的,夏令商品需求会不断增加。


1965年我在英国留学,那里全年最热的一天,最高气温也不超过25℃,所以家家户户没有空调,有时夏天也来冷空气,反而还要供暖。2022年,伦敦极端最高温度接近40℃,空调紧缺。此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节能环保产品需求量会增加。


二、原材料改变。餐饮业、食品加工业、纺织业、木材加工业等依赖农林产品,但农林产品及其所需的自然环境又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巨大。


三、生产环境改变。当某一地区的温度、降水、大气污染和水资源等生产环境改变,企业可能就不适合在当地继续发展。例如在极端高温下,很多工程技术标准、作业规程、劳动保护标准必须跟着改变,并且设备机器、汽车轮胎、沥青马路也容易出问题。干旱缺水地区的高耗水产业必须压缩,因气候变化加剧大气和水污染的产业,应远离城市并加强整治。


四、极端事件频发。极端天气对基础设施、人身安全以及各大产业的损害非常突出。


五、某些产业的优势产地与市场会发生转移。比如,叶利钦时期的俄罗斯是世界粮食主要进口国之一,现在的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小麦出口国,之所以发生如此变化,自然有政策因素,但恐怕气候变暖的贡献更大。此外,气候变暖对低纬度国家的不利因素更多,未来将影响中国的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


六、交通条件改变。过去,北冰洋每年通航时间只有夏季的一个月,现在大致可以延长到三个月,未来可能继续增加到4-5个月。未来几十年,北冰洋到夏季时冰川可能全部融化,西北欧到东亚航程缩短几千公里,这也会明显影响国际贸易格局。


七、产业链改变。某个产业受到气候变化影响,会间接影响到上下游产业链,现代服务业也会发生改变。


气候敏感产业


2022年6月发布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2035》有一个新概念——气候敏感产业,这是我极力主张后写进去的。哪些是敏感产业?


一、高暴露的农林牧渔、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矿业、能源产业及城市基础设施。这些产业直接暴露在大气环境中,产业运行直接受到大气环境和气象灾害的影响。


凡是高暴露的产业,必然是气候敏感产业。当然,气候敏感有风险也有机遇。例如农业方面,近年来东北粮食产量比改革开放前增加好几倍,其中就有气候变暖的贡献。过去,东北不敢大面积种植水稻,现在则大幅度向北扩展。此外,新疆降水增加,粮食亩产跃居全国省市第一位,气候变暖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交通运输、建筑在某些方面也受益于气候变暖,例如高寒地区冻土层变浅。


二、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的钢材、水泥、火电等。气候变化使得高消耗产业必然受到制约,尤其是水资源制约变得更加突出。


三、高污染的化工、能源等。有节能减排的需要,但也有大气环境容量和水环境容量的问题。随着气候变化,全球平均风速减小,大气环境容量降低,同等程度的空气污染,扩散稀释能力就明显下降。气温升高也带动水温升高,使得水体微生物更加活跃,水体富营养化更快。


四、高依赖的产业。生产原料、消费都依赖于高暴露产业。


五、高关联的产业。商贸、服务业、金融、餐饮、旅馆、科教文医等都会受到气候变化的间接影响。


以上“五高”都是气候敏感产业,还有一些相对不敏感的产业,比如电子产业作业环境(如温度)是严格控制的,但至少调控成本提高了。此外,如果发生极端事件损坏基础设施,所有产业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几乎所有产业都需要气候适应措施,尤其是气候敏感产业。


“适应”迫在眉睫,单靠“减缓”不解近渴


现在“减缓”很受重视,实际上“适应”同等重要,为什么?主要原因是“远水不解近渴”。


目前,全球温室效应增加的热量,只有1%进入大气,90%被海洋吸收,9%被陆地吸收,二氧化碳的排放大部分也没有进入大气,而是溶解于海洋。因此,就算做到碳中和,别以为就天下太平,过去被海洋和陆地吸收的热量、二氧化碳仍会继续释放,全球变暖仍然会延续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如果做得不好,可能永远回不到原有水平。如果温室气体排放无限增加,全人类就会毁灭。


“减缓”虽然是解决气候危机的根本出路,但不能等到碳中和之后再采取适应行动,否则,那时的地球环境可能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或是人类要付出极大代价。


长江流域的气候变化特征


2019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GDP占全国GDP总量46.5%,人口占全国总人口近一半,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带之一,但气候变化对长江经济带影响显著:


一、温度方面。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1961—2020年长江流域气温明显升高,其中青藏高原区升幅最大,中下游次之,川渝云贵升幅最小。源区与下游气候暖湿化,中游与西南地区暖干化。


二、生态方面。丘陵山区生态整体改善,物候春季提早秋季延后,植被指数与江湖水质显著提升。但高原冰雪快速消融冻土退化,径流季节差异悬殊,旱季更旱,雨季更涝,水源涵养不足,汛期径流下降。通江湖泊减少,蓄洪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萎缩。三峡水库建成江水变清加剧河床切割,使沿江湖泊蓄水减少加剧伏旱。川渝与华中高温伏旱和云贵冬旱期间林火频发。旱涝急转诱发地质灾害。有害生物入侵。



三、经济方面。2022年高温伏旱导致上游发电大减,不仅通过企业限电、停产保民电,还需要依靠华北、西北等流域外地区支援西南用电,持续40℃高温天气如果不开空调,后果不堪设想。我曾和记者说:“2022年长江流域的高温干旱,如果放在旧社会,死亡人数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大批人只能逃走,在这种高温下,人是没办法存活的。”高温热浪频发还影响作业安全,不利于服务业,虽能促进避暑旅游,但2022年又有疫情影响。


在高温天气,飞机升力会降低,载重量必然下降。同时,河流水位下降,很多地方甚至会停航。建筑业也会进入淡季,施工作业易中暑。


四、社会方面。高温热浪中暑风险增大,发达国家是这么算的——和历史同期比,死亡人数增加了多少都算在高温的账上。我们国家现在还不是这样,必须送到医院,确诊中暑死亡才算。


气候变化也会导致有害生物入侵、城市雾霾,强对流极端天气威胁生命安全。2015年,东方之星游轮遭遇强对流天气,在长江水域沉没,数百人遇难。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这类小概率事件会增加。


长江经济带适应气候变化对策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怎么适应?


第一,我国发布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生态环境部已发文要求各省编制省级适应行动方案,对于长江经济带来说,只有各省方案还不够,应该联合起来,针对整个经济带的气候变化和气候风险,编制《长江经济带气候适应战略》和《实施计划》。


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人口和经济总量占全国近半,针对气候变化影响制定实施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计划,对本区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为了配合《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发布,我们结合最新的国内外研究,编写了《怎样适应气候变化》一书,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全球适应中心(GCA)中国区负责人陈爱萍分别作序。


全书一共219问,分产业讨论如何适应气候变化,但具体适应计划需调研气候变化影响、现有适应措施与技术,结合未来情景分别制定和论证。



接下来,我结合2022年长江经济带特大高温伏旱的共性影响及可能的适应对策与技术途径,提出一些参考意见,有的只是我个人的设想,还需要经过验证。


长江流域水资源与旱涝适应对策


吸取2020年洪涝、2022年大旱教训,适应春末夏初洪涝与伏旱常态化趋势,不同于北方资源性缺水与局地突发暴雨,针对流域季节性旱涝与时空不均特点统筹上中下游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补短板提水平。具体方式可以包括:


一、提高早期预测预警能力,特别是旱涝转的预判。


二、随着伏旱威胁增大,丘陵山区建设小型水利集雨设施,适度调整汛限水位,避免旱期过早枯竭。


三、南水北调工程双向输水及长江与珠江水系联通。


四、由于江湖水位差扩大,鄱阳湖、洞庭湖等可在湖口修闸拦蓄梅雨期洪水,防止旱季过度下泄。


五、编制完善各级抗旱预案。严重干旱时,有保有弃,优先确保人畜饮水和发电用水,限时限量供水,限制高耗水产业,厉行节水,临时梯级加价。


六、打机井,旱季利用雨季回补,防止地下水位降低,挖掘非常规水资源潜力。


七、清除行洪障碍,联通沿江湖泊。


八、预测重旱时望天田和灌区末端种植作物水改旱。



高温热浪适应对策


现在,高温热浪已成为新常态。2022年,全国受影响人口超9亿,面积超过500万平方公里。因此,我们要建设高温韧性社会,不能光靠空调,还应提倡基于自然的解决办法,具体方式包括:


一、利用植被遮阴与蒸腾,调节居住与工作场所的小气候。


二、利用水的特殊物理性质。冰化成水要吸收大量热量,由水变成蒸汽需要更多热量(大约是冰融化的8倍)。


三、利用土壤、地下空间。土壤导热率比较低,地下空间冬暖夏凉。


四、利用水的密度,夏季深层水温较低。水在4℃以下冷胀热缩,冬天水温降低,冷水会下沉,到了夏季尽管表层水温升高,深层仍是凉水,尤其山区峡谷建水库或江河的深层是理想的低成本冷源。


五、利用建材建筑隔热、遮荫、通风、反光等抑制增温,比如喷淋、喷雾降温法、冬季贮存水体冰块、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热季适度提取地下水、雨季回补、将山区水库深层冷水用绝热管道输往城区、增强墙体隔热、住宅立体绿化增加遮荫、建筑设计改善通风、增加社区绿地水体面积、利用墙体吸收伏旱太阳能或增强反射。


高温天气调整适应措施


高温天气要加强脆弱群体监测和预警,改进高温致死统计;修订室外劳动保护标准与作息制度;建设公共场所纳凉场所与中暑急救网点;企事业单位和社区要设置应对高温热浪的预案与应急救援方案;针对缺水、缺电交通事故等次生灾害制定应急预案;加强林草地、交通、建筑防火与扑救;农作物耐热育种,调整种植制度与播栽期,使敏感脆弱期避开高温;加强人体耐热锻炼与保健,避免出入户变温幅度过大。


现在南方各大城市气象部门都已建立高温和健康风险预警系统,不仅是发黄色、橙色、红色预警信号,还要结合不同人群、不同疾病的脆弱人群开展特殊服务。



供电系统适应对策


极端天气可能损害供电系统,因此要有预警、抢险及备用发电设施。调整供电的方式与路径有:发挥特高压技术优势全国联网智能调剂,雨季水电外输替代火电或贮能,旱季火电补充。同时,要注意用电节能。在高温天气中,可以适当集中居住、办公节省空调,严控过度冷却,紧急状态有保有弃,限时分区。


我国现在输电是单向的,鉴于2022年的情况,西部地区要考虑双向输电。2022年,华北和西北利用特高压技术优势,向西南和华中支援电力。此外,从节能角度看,火电要不断压缩,但可以考虑保留一部分火电,以备紧急之用,欧洲也是如此。



长江经济带企业适应气候变化


长江经济带企业要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应该做好几项工作:


一、进行气候风险评估(比如极端天气对人员设施安全影响),根据气候变化趋势,评估未来可能发生的影响,要研究对能耗、水资源、原料、市场需求、区域生态、经济和人口布局的影响。


二、针对当地的主要气候风险制定适应对策和应急预案,根据不同气候变化趋势和不同灾种制定预案。制定预案后,要落实任务演练和培训,并适时修订预案。


三、企业要抓住商机,趋利避害。气候变化并非完全不利,企业要调整产销对策和降低成本。由于极端事件增加,危害加重,应急物资准备和避险场所建设各地都要抓,现有的避险场所大部分是针对地震设计的,但长江经济带多数地区的避险场所要考虑洪水和高温。


四、加强政府、企业和社会协同联动。企业要承担社会义务,除了做好本身的应对极端事件和适应气候变化外,还要参与企业所在地区、社区适应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和行动。


五、不断完善常规保险,开拓巨灾保险。


气候变化正在发生转折,企业加强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建设气候韧性社会,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希望大家在重视碳达峰、碳中和及节能减排的同时,也以同等力度重视气候适应的工作。



(郑大玮|农业农村部农业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顾问、《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主要撰稿专家之一)